教学工作

学员培训

首页 > 教学工作 > 学员培训

2017年秋季学员学习成果读书报告篇

[发布时间:2018-04-04 09:26][阅读次数:次]

坚定根本立场  厚植信仰追求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进修一班

鲅鱼圈区委常委、熊岳镇党委书记 唐厚民

按照市委党校的安排,近期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讲述了习总书记19691月至1975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展示了习总书记青年时代艰苦的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薪火相传的信仰根基、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和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

通过学习,我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地位是建立在坚实深厚的实践根基之上,同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有着跨越时空的内在联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民怀抱,哺育成长。向习总书记学习,主要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学习总书记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断厚植信仰追求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贯穿于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系列讲话的一根红线。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当代共产党人的重大责任,也是我们的共同理想。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现在虽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途经,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深刻揭示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的核心内涵。十八大之后我们发出中国声音的底气更足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着生机活力,充满着希望。只要坚持不懈地往前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我们的崇高理想一定能实现。

二、学习总书记真挚的为民情怀,不断坚定根本立场

人民的立场就是我们的立场。习总书记为民爱民情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好诠释,他从心底里热爱人民。那段知青岁月是培育他对人民最真挚情感的重要时段,那种心理的磨练成就了习总书记,使他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争取利益。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衡量对错的标准,应该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始终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特别是当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推进”要求,大力推进干部作风转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力求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以实实在在的成绩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

三、学习总书记科学的理论思维,不断提升本领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等。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为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我们要通过学习,努力掌握并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使我们的理念、思路、方法和举措能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人民意愿、符合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学习总书记勇敢的责任担当,不断攻克前进难题

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的决策、部署、举措,体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理论勇气和工作魄力。他以许党许国许民的担当,让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让改革顶着非议破浪前行,让中国在世界经济治理中彰显领导力,开辟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同时要高举创新旗帜。梁家河村民武晖说:“习近平是当年知青中最小的一个,我只比他小一岁。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工作中敢负责敢担当。”创新的精神源远流长,创新的事业薪火相传。创新既是青年习近平孜孜以求的一份自觉承揽的“任务”,亦是他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十分关心的大课题。他多次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五、学习总书记坚韧的务实精神,不断靠近宏伟目标

   坚忍不拔、顽强不屈、实事求是、扎实务实是习总书记成长之路的显著特征。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习总书记扎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是坚韧的务实精神结出的丰硕成果。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将工作落到实处,让群众切实得到好处。一心为民也要善于为民,将为群众做实事作为我们矢志不渝的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不断实现自我磨炼和提高,这种扎根群众的为民情怀、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使命、勤劳务实的工作作风、好学吃苦的坚强意志、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值得我们终身学习!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多向老百姓学习,多向广大群众讨教,时刻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永远铭记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始终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铺路奠基

坚定理想信念  牢记宗旨意识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进修一班 

营口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姚志富 

    到党校参加学习培训以来,自己利用业余时间细细品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此书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为民务实、奋发有为的鲜活教材,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必须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用更加务实的作风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违纪案件,使监督执纪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为营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

从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受住了艰苦磨难的考验,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指引。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信仰者和坚定践行者,学有目标,干有方向,时刻保持青年应有的激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问题,他指出:“检验一名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主要看其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没有政治定力”。新时期,共产党员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对这些现实挑战,能做到不为噪音所扰、不为歪风所惑、不为暗流所动,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牢固的信念,这就是坚强的政治定力。作为基层纪检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了这“四个自信”,才能在大是大非、重大原则问题面前亮明态度、坚定立场,才能对各种错误思潮、言论、观点给予正面回击、发声亮剑,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始终做到履职尽责,进一步推进纪检监察工作

知青习近平到陕北插队时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且当时的陕北条件艰苦,他能够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拦河、打坝,积极发挥才智,大胆作为,解决了当地群众很多实际困难,同时任劳任怨,什么苦难都能接受,在平凡而又艰苦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七年。这一切足以说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经得住各种困难考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突出问题导向,强化“两个责任”,坚持从严治党,坚持责任担当,要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树立严管厚爱的理念,把纪律挺在前面,层层设置防线,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保护干部。要心中有全局,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立足保护“森林”,准确研判分析,找出找准问题之“树”,正“歪树”、治“病树”、拔“烂树”,做到靶向精准、有的放矢。要深入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用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深入推进纪检监察工作。

三、始终牢记宗旨意识,切实解决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更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习总书记在陕北插队期间,为群众办沼气池、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等实事,不管多苦多累,群众需要什么,他就无怨无悔干什么,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他的赤子之情,能够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情怀。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纪为民,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紧紧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准确查纠干部“四风”问题,提高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及时、准确、真实地公开涉及群众利益的各项惠农政策及惠民资金,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始终把纪检监察工作当成党和人民的事业来奋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真诚的信赖。

四、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从书中我们看到知青习近平是一个以书为宝的有志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田间干活揣着书,他热爱学习,重视学习。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进步,才能让我们开拓视野,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有效开展。当前,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工作,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更应该发扬习总书记热爱学习的优良品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等,增强党性修养,提高业务水平,认清政治形势,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

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持续学习、深入学习,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意识,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动的范本 学习的榜样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进修二班 

营口市委党校  杨佳霖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总书记的事迹一次又一次震撼着我的心灵,思想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和升华,也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敬仰,进一步增强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的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全方位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历练故事,可以说,这七年的知青岁月,对于习总书记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震撼,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以习总书记为榜样,不断磨练自己,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一、要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习总书记在青年时期共写过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使在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理想坚定。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都会将理想放在第一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正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的人才有的想法。在农村7年,习近平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指出“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首要标准。”这与他“为老百姓办事”的信念息息相关。作为青年干部,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为群众分忧解难、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实际、才能实心实意为人民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要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并不是在烂漫的苏杭某处,而是黄土高原山大深沟的穷乡僻壤,自然环境严酷,生活条件艰苦。当年的梁家河,土地贫瘠,缺吃少用,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打下的粮食还填不饱肚子。而且,他是当时上山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15岁的习近平并没有悲观和退缩,他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下乡期间,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开荒、种地、铡草、放羊……脏活累活他从不嫌弃,抢着干。七年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的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锤炼了自己的坚韧不拔的品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的品质,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习总书记的这种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正是我们青年干部所缺少的,只有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中,与老百姓一起面对大风大雨,体味酸甜苦辣,才能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才能真正收获勇往直前的勇气。

三、要有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

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的知青回忆到“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们生动展现了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同志的读书生活。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在白天干了一天活已经很累的情况下,还在晚上看书看到深夜,连他自己也感叹“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他读的书涉及面极广,有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马克思主义……在读书学习中,习近平十分注重分析对比,对一个观点、一个史实经常找出很多相关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侧面去了解和剖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就与他平日注重学习和读书有密切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正是他从自己的读书学习经历中得出的深刻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更要学习习总书记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担当大任,不仅要劳其筋骨,更要博览群书。只有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使读书学习真正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的各方面素质才能不断提高,才能有所贡献,有所作为。

四、要有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在当选村支书后,为了改善村民生活,带领大家打井抗旱、建沼气池、修筑公路……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群众一件件实际问题。这一件件为人民群众办的实事,体现了青年习近平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七年岁月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自称“普通农民”,他以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员而感到光荣和自豪。村民们至今仍说“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习近平同志正是在和老百姓一块儿生活、一块儿干的过程中,完成了人生中的蜕变,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话正体现了习总书记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情系百姓的实干与担当。作为青年党员干部,只有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实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谋实事,只有让群众满意,才能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从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学到很多很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定理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要在坚持不懈的奋斗中创造未来,立足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真正将习总书记的各项典范铭记在心并学以致用,更好地推动工作全面发展。

矢志不渝  求真务实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进修四班

大石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常成领

    今年,我有幸拜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开篇讲的并不是什么大道理,大感悟或是励志类的长篇大论,而更像是一位位老人在讲起自己的故事,没有什么回肠荡气的情节起伏,也没有灵光一现的重大转折,但随着阅读的加深,逐渐发现书中很多的哲理都隐藏在朴实语言、平凡小事的背后,看似平凡,但更加彰显出总书记的真实、自律、自省和自强,静下心来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看完,书中的许多观点和事例给我带来巨大的启发。现将读书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心得一:要坚定理想信念,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经历,或是一帆风顺,或是艰难困苦。当你顺风顺水的时候,路是明朗的,走下去不难,但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追求。习总书记之所以能够走上事业的巅峰,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是一个典型的在困境中崛起的人。近平同志在书中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无论是“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困境,或是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应,都没有让青年习近平放弃最初的理想。这足以启示我们,只有到艰苦环境中去,才能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像当年的习总书记一样,在基层历练、积累,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心得二:勇于担当,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习总书记40年前走出窑洞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此时悄然扎根。他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只有把自己植根在祖国大地,奉献于党的事业,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心得三:厚积薄发,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书中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始终“痴迷”读书,即便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当今,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前,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对我们的各项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能,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办事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心得四:踏实勤恳,培塑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和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习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在历史亲历者口中,我们也总能听到“近平是了解实际的”“插队几年让他更加了解实际”等表述。青年习近平也给人们留下讲问题“讲得最实”“办法最管用”的深刻印象。正是习总书记这种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支撑他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完成了他最初的梦想。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脚踏实地、抓住当下、扎根基层,在为人民服务的一线岗位中实现个人理想。

今天的我们,时代性地站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历史节点上,应当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作为人生指南,自觉校正人生航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走出一条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内心的正道坦途。

让人格魅力托起领导干部的执政光辉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营口市委办公室  李子龙

美国著名心理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真正的领导能力来自让人钦佩的人格”,我深以为是。人格魅力,是由一个人的信仰、气质、性情、相貌、品行、智能、才学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综合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格凝聚力和感召力。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其执政的能力,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首先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在《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注重培养自己人格魅力的少年习近平,他的励志修为也为当代青年树立了光辉榜样。

一、勤读善学,重于修养

修养,是崇高人生的内在力量,是个人魅力的内核。“修己以安百姓”。党员领导干部加强修养,特别是加强政治修养,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是立身之本。

那么,如何提高修养?学习,既让我们获得知识和技能,又是培养和提高修养的基本途径。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读书是获得知识和修养的重要渠道。古往今来,但凡有造诣、有作为、有修养的人,特别是杰出的历史人物、领袖精英,无不是勤学善读者。习近平便是如此。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里,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在同龄人都去玩耍的时候,他却能踏下心来看书、思考。最为难得的是,他的学习,没有功利性。实践证明,正是年少时的勤读善学,注重修养,为其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国家领导人埋下了善因。

一个人若能持之以恒地学习积累并善于思考,使其修养在身,便自内而外散发出人格的厚重,自不会清浅浮薄、固步自封,临危处险便会沉着果断、处乱不惊。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勤读善学、注重修养的好习惯。如此,便“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重德守信,公道正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官者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现在“官德”上。官德之要,在于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凡事必出以公心、维护公平、坚持公道、处事公正、提高公信,方能实现“众星共之”。习近平便是榜样。在任梁家河村支书时,为了公平公正地分派救济粮,习近平第一时间率村民挨家挨户实地查验存粮情况,公开公正公平地分派了救济粮,得到了全体村民的信服和拥护。也正因为习近平的公道正派,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在他离任时所推荐的接班人得到了满票当选。

欲养成重德守信、公道正派的品格,务必坚守理想信念,知行合一。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把人民群众所思所盼记在心上,把为民解忧排难的责任担在肩上。务必坚持严以律己,持身以正。“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切实慎独慎微、秉公无私,正心洁行;不为物欲所动,不为环境所化,不为人情所迷。

三、理性沉稳,宽仁包容

孙子兵法》云:“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沉着冷静、老成持重的性格气质,是一个成熟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少年习近平的骨子里就藏着一种刚毅,由内而外的沉稳。正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所评,“他历练了沉稳的性格,内敛钢铁般的意志,是个了不起的政治人物”。知青习近平插队下乡,与家人离别之际,虽百感交集,却没有流泪。然而,在他被推荐上大学即将离开梁家河时,面对前来为他送行的村民,习近平的眼眶湿润了,他的仁爱之心可见一斑。这些优秀品质的养成,与陕北人民对他的包容关爱密不可分,是陕北人民的爱感染了他,教育了他。这些优秀品质也为其日后在各个领导岗位上得以胜任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他得到了人民的无限爱戴与敬仰。

为官者,心胸豁达大度、仁爱包容、柔和谦卑,是取得民众信任,凝聚力量的不二途径。要善于发现他人之长、之美,多想他人之难、之苦。多换位思考,不恃权傲物,自觉培养容人容言、容长容短、容功容过的大度与雅量。

宽仁包容者在面对困难时,多表现出平和沉稳、淡定自若的气质。这种沉稳静气来自于学习与实践。通过读书怡养性情,陶冶情操,增强胆魄,修炼内质;通过实践修成正果。正所谓“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学会在“实战”中百炼成钢,在“小事”中厚积薄发,在“挫折”中增益不能。

四、坚韧不拔,果敢刚毅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还看到,习近平是个坚韧不拔、果敢刚毅的人。正如乡亲们这样评价习近平:“他这人做事,有决心、有毅力,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坚毅是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更宝贵的品质。实践证明,成功的人都具备更多的韧性与勤奋。坚毅与坚持不同。坚毅是带着激情和爱的。培养坚毅力,首先,要找到理想追求所在。只有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激情与爱,才能迸发出惊人的奋斗力量。其次,要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并在坚持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逻辑论证能力,学会持续反思和完善。通过努力,使天赋转化成技能,让技能转化为成果。

共产党人尤为需要具有坚毅品格。建党近百年来,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秉承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步步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新时代,新形势,要求全体共产党员更加坚定毅志,不忘初心,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五、敢做善成,勇于担当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习近平当村支书的几年,从实际出发,带领全村人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磨坊,搞富民便民副业,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国家以粮为纲,他明知这么做冒着被“扣帽子”的政治风险,却坚持作为,正源于他心系百姓,敢于担当。

“敢做”,就是要敢于直面困难问题,富于开拓创新,不瞻前顾后,敢为人先;“善成”,就是要矢志不渝,千方百计达成所愿。“敢做”是态度,“善成”是本领。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以干事创业为荣,以无所作为为耻。不断增强事业心、上进心和责任感,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科学决策的专家能手、组织实施的协调高手、狠抓落实的推进强手,以过硬的本领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人性是党性的基础。人格魅力是崇高人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果说,坚定崇高的理想、忠贞不渝的信仰、学富五车的才华等,是建造这座人格魅力大厦的基石,那么,上述种种,不过是这座大厦柱梁檩椽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是全豹一斑,但也不可或缺,。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是时代、事业对党的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的殷切期盼。作为青年干部,更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榜样,自觉加强学习、注重提高修为,让人格魅力这只火把薪火相传,照亮光明人生路,托起为民执政光辉。

          恰同学少年时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营口市招商局  王子洋

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100年前,有一位少年学徒于大河河畔,与身边同学伙伴“激扬文字、浪遏飞舟”,以天下事为己任,为中华民族前途而学习、实践;50年前,也有一位少年学徒在宝塔山下,与身边的同学伙伴用“奋斗、吃苦、奉献和进取”挥洒自己的青春岁月。大河河畔的少年是毛主席,宝塔山下的少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年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就如同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一样给了我们党员无限的启示,告诉我们应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继而立足于世间。《岁月》一书通过对29人采访,十九篇访谈记录,让我们直观,真切地了解那个时代青年的成长经历,全书洋溢着青春活力、健康的气息,新中国成长教育的新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深入农村,通过劳动和学习磨炼自己,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仿佛是一种理想、精神和信念的传承,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去的地方最苦的,插队时间最长的下乡知青,他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在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工作过。

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事求是,通过精准工作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建沼气池,解决生活燃料和生活用电问题;办铁业社,解决农具的生产和维修问题;打深井,解决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问题;修神车沟的坝田,解决高产土地少的问题;办缝纫社,解决妇女劳动问题;办代销点,解决生活用品购买的问题;联系种子研究所,解决粮种和菜种的问题;办磨坊,解决粮食加工效率问题等等。他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带领大家多打粮食,让大家有粮吃,他正是了解实际,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才能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如果不了解这些,恐怕不会有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会有“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会有反腐倡廉,也就不会产生一系列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二是独立自主,通过劳动和学习安心扎根农村修炼自己。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他曾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方面让我懂得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一方面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最先提到的“实际”,“实事求是”都是实践的具体表现,唯有实践和独立自主的修炼才能认识到实际,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他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总书记读书经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诂证,不断地扩展阅读书中的知识。比如他看中国历史,就先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为主要读本来学习,但在学习中发现史学家的不同观点时就以钱穆、吕振宇等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书籍来区别认证,相互对比,深入理解,这样学到的历史观点,是一个立体、全面的观点。既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点,也养成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艰苦劳动和读书学习,习总书记树立了强烈的使命感,辩证思维方式和遇事有定力。“愈是军情棘手,众议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三是群众路线,通过与群众的“鱼水”之情依靠群众开展工作。习总书记的“入党、提干、求学”都是在梁家河村完成的。梁家河的乡亲从自己的口粮中省下粮食给知青们吃,把最好的食物给知青们吃,把最好的窑洞给知青们住。党组织关心知青,把知青当作自己的孩子培养,在入党、上学、提干上为知青创造成长的空间和环境。七年知青岁月为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方向,在陕北农村,总书记与农民兄弟朝夕相处,建立起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人民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农村干部的威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也不是靠嘴巴吹起来的。农民非常务实,他就看你能不能做事,能不能公道。只要做到这两条,什么问题都好处理。总书记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里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能顺理成章做好了。他到福建工作期间,依然帮助梁家河村通了生活用电,联系慈善机构出资给村里办小学,自己花钱为困难的乡亲治病。

《岁月》这本书不仅仅描写了总书记的青年时光,书也反映一个时代人的优秀特质,他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就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他们就是共和国50年代出生的“坚韧一代”。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正是新中国诞生和成长的时代,新生国家所特有的激情和朝气渗透在他们蓬勃的血液当中,与此同时,共和国所经历的崎岖与曲折的历程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他们的成长记忆中。党的教育,传统的修养,让他们怀着对党的朴素阶级感情,他们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他们是改革开放主要的执行者和建设者,他们所经历的事情,使他们面对困难时比后来人更勇敢、坚定和沉着。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和光荣。

通过《岁月》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和50年代人的精神面貌,坚韧意志和勇于担当,作为中青年干部应该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坚定信念、知行合一。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并指导实践,吃得了辛苦、耐得住寂寞、守得了清贫、赢得了竞争,真正理解只有信仰才能够整合人的价值观。

二是独立思考、人格培育。学会质疑,思想独立,不受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普世价值的影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和平共处的需要,与西方普世价值独霸世界有本质的区别。

三是以德修身、无欲则刚。此话为林则徐家中堂联,全文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就是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刚直不阿的好官,无欲则刚揭示一个道理,去除私欲,就能无所畏惧,就能一身正气。

合上书,我闭上双眼,知青时代的习总书记、雷平生、雷榕生等人向我走来,他们的身上具有使命感、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我仿佛又看到了三十年前我的父亲和母亲,感受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家庭的付出,他们是新中国革命传统的传承者,是改革开放的建设者,是国家的脊梁,我们将传承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青班的同学们,恰同学少年,一切都不晚,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理工学院)

西市区渔市街道工作委员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历史上有多少人物充分论证了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最近读了《学习时报》以采访实录的形式整理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回过头来分析,陕北七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的人生第一站,梁家河的这七年对他以后的成长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下面谈谈我的读后感。

一、艰难困苦,磨砺意志

采访时同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王燕生说过,“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下乡插队这一代人,亲身体验过农村艰苦日子,亲眼见过中国最贫困、最原始的生活。”一般来讲对于知青来说插队主要是体力和生活上受苦,而对于习近平来讲,精神上的痛苦和压抑,远比体力和生活上受的苦更大。别人做知青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做知青是从负数开始。然而面对特殊时期的苦难和磨难,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磨砺自己,同时勤劳善良,厚道质朴的陕北人民用博大的胸怀无私地帮助他保护他。短短几年时间,习近平闯过思想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生活关,从一名“黑帮子弟”变成村民口中的“好后生”。陕北七年,锤炼了他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让他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掉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百姓搁在心里。

二、坚持读书,勤奋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无须经过同意便可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呢?只有愚蠢的人才不去读书。”

起初去梁家河的时候,习近平有两个箱子,不算大,结果却死沉死沉的,帮着拎行李的村民还纳闷,是什么东西这么沉啊。熟悉了之后才得知,原来装的全是书啊。他在插队期间刻苦读书,充实知识,提高文化修养,白天和社员一起劳动,晚上坚持读书,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学习,每次都把鼻头熏地黑黑的。他在梁家河的七年没离开过书本,他没有明显的功利性,有的只是对知识的渴求。遇到新鲜事就刨根问底,他崇学尚读,是有精神追求的人。他从来都是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从多方面考虑,运用辩证思维。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

习近平同志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大有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才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三、了解实际,踏实肯干

习近平说过“我们读了很多书,但是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他在梁家河插队的这七年,是受苦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份汗水和每一份付出诠释了他说的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陕北群众的生活口粮严重不足,连煮饭的柴禾也非常困难,为了能将饭做熟,甚至出现过拿鞋当柴禾这种在我们这个年代无法理解的事。为了改善现状,他到四川学习沼气生火的知识,搞试点,全面推广,最后各县各村纷纷来参观,搞成了优秀试点。他带领村民打大口井,解决吃水问题、力排众议修淤泥坝,增加粮食产量、办铁业社,解决生产问题……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实事求是,是实践的具体表现,也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事迹,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四、理想丰富、信念坚定

习近平是知青中岁数最小,插队时间最长的。他曾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先后写过八份入团申请,十份入党申请,执着的追求,艰苦的磨炼,群众的信服,终于使他入党的愿望得到批准。“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我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

从基层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夯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可以说这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五、勇于担当、一心为民

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强烈的使命感,让他想要成为对村子有贡献的人,他勇于担当,建立了代销点,解决了村民买东西难的困境,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顶着压力,实实在在为百姓谋福利,成为村民心中“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好后生”。

习近平在一步步走向重要领导岗位之后也从来没有脱离过基层,基层群众想什么,渴望什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来改变现状……这些工作内容比他当时在梁家河所面临的问题复杂地多,但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想要怎么办,干部就带着大家怎么办,这就是以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能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离不开他这七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磨砺,也离不开党组织对近平的关爱,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家庭的教育。同时他没有忘记人民,没有脱离人民,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这是治国理政思想深厚的根基,他一直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体会人民喜怒哀乐,为人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经历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担当,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树立自己正确人生观,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不能只分享社会进步和发展,有责任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越是遇到困难,越不能着急,一定要慢下来,稳下来,才能克服困难,走的更远,行稳致远。

  • 附件:
  •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