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学员培训

首页 > 教学工作 > 学员培训

2017年秋季学员学习成果资政建言篇

[发布时间:2018-04-04 09:31][阅读次数:次]

营口地区印刷行业调研报告

进修一班

营口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为了解和掌握全市印刷行业经营状况,提高文化市场领域综合执法水平,利用岗位调研时间对全市印刷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集中调研,调研对象为营口地区所有印刷经营企业。

一、我市印刷行业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印刷企业168家,其中正常经营134家,因各种原因停业32家。从经营范围看,出版物印刷企业1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120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17家,包装装潢与其他印刷品兼营的印刷企业11家,经营塑料(商标标识)印刷的企业17家,纸箱制作印刷企业2家。从业人员总计1260人(含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各种机器设备共计718台。(详见表一)

表一       营口地区印刷企业基本情况明细表

地 区

企业数量

从业人员(名)

机器设备(台)

营口市

86

698

406

大石桥市

32

239

117

盖州市

19

119

41

鲅鱼圈区

19

136

87

熊岳镇

6

46

42

老边区

6

22

25

总计

168

1260

718

二、印刷企业经营概况

(一)设备情况

目前,全市印刷企业有印刷及印刷配套设备718台,全部为成品机。机器品牌主要有营口冠华、大连黄海、海德堡,日本小森进口印刷机等。据调查,主要印刷设备有:1800胶印机、4700胶印机、5600胶印机、不干胶印刷机、四色印刷机、切纸机、订本机、烫金机等。其中1800胶印机167台,约占设备总数的23.3%4700胶印机91台,约占设备总数的12.7%5600胶印机65台,约占设备总数的9%,四色印刷机14台,约占设备总数的1.9%,四种主要设备约占设备总数的46.9%,其他设备为辅助设备,约占设备总数的53.1%(详见图一)

图一:      主要印刷设备数量比例

 


(二)经营成本分析

我市印刷企业的经营成本主要体现在:机器设备及维修、厂房投入、纸张、油墨、人员工资、水电费、对原料辅料管理不善所产生的隐形损耗等。其中,机器设备费用、厂房租赁、人工开销为三大主要投入成本。(如图二)

图二:        经营成本比例示意图

 


(三)从业人员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市内698名从业人员中(含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从男女结构看,男女比例为43:57,女性多于男性。从年龄上看,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以及40岁以上,排版制版多为30岁以下,机台操作多为40岁以上具有一定印刷经验的工人。

(四)主营业务与业务来源分析

经过调查了解,全市印刷企业的主营业务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塑料制品印刷、纸箱制作及印刷、其他印刷品印刷。

据统计,82%以上的印刷企业拥有固定客源,与固定客户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18%的印刷企业依靠社会零散活源从事印刷经营活动,因此社会经济形势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印刷业的发展。

(五)行业竞争分析

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不断下滑,印刷业务量的不断下降,印刷行业的竞争趋势也相对明显,竞争手段和竞争方式多元化。我市印刷行业竞争主要体现在:本地区供求关系失衡,市场业务量不足,印刷企业所能提供的生产能力过剩。除此之外,我市的印刷企业也面临着来自省内外其他城市印刷行业的严峻挑战,承受相当大的竞争压力。

三、存在的问题

(一)受固定客户群的影响,业务来源减少

受目前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多固定客户群的印刷需求减少,特别是涉及到企业业务方面的印刷品和包装装潢方面的印刷品,印刷企业感触颇深,这种趋势短期内预计还将持续。

(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经调研分析发现,目前我地区印刷行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极少。许多印刷企业的人才结构与专业结构不合理,工程师、高级技工更是凤毛麟角,有一些印刷企业以家庭式小作坊形式出现,夫妻店、父子店、兄弟店数量较多。

(三)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造成其在经营中注重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守法经营的思想非常淡薄。

(四)违法违规经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经过多次印刷行业专项治理整顿,我市印刷企业的经营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经营行为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但有些违法违规现象在个别印刷企业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经济增速放缓,致使印刷企业经济下滑

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对于印刷企业来说,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很多固定客户群的订单明显减少,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当固定客户群的经济不景气,需求量下降时,严重影响到印刷企业的业务量。

(二)缺乏宏观思维,缺少核心竞争力

许多企业对公司资本证券化,市场化缺乏积极应对的准备和实践;而且投机取巧意识的存在,也会使得企业决策盲目化,进入规模制胜、短贷长投的误区。此外,不少中小印刷企业由于缺乏稳定的创新机制和核心竞争力,在技术、品牌、文化、人才上无明显优势。

(三)缺乏人才意识

相当一部分印刷企业不重视技术引进和人才的利用,一些中小型民营印刷企业缺乏完善的人才培训系统,干中学,学中干的现象普遍存在,成为了印刷行业发展的瓶颈。

(四)缺乏引导,疏于学法,导致违法经营

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和不断出台的新政策,相当一部分印刷企业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缺少主动学法的自觉性,导致具体经营行为不规范,甚至违法经营。

(五)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

印刷行业经营管理五项制度是对印刷行业监管的必要手段和可行措施,但是在调研之中我们发现,仍然有部门企业对此项规定不够重视,没有将五项规定落实到日常经营活动中。

五、应对的思路及措施

(一)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当前经济形势总体较为严峻复杂,面对当前的经济环境,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扶持,加强政策引导,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制约印刷企业发展的瓶颈,以利于印刷行业良性发展。

(二)整合资源,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想使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深入了解本地区及周边城市同行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国内印刷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找出自身发展瓶颈,及时调整企业发展的思路。其次要清楚当前市场的需求,合理制定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转变经营理念,主动寻求商机。第三要做好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工作,这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三)认清形势,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寻求突破

首先要实现由消耗资源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变,推动建设环保、节约型印刷业。其次要从一般印刷加工贸易向深层次印刷加工贸易转变,研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再次,加强自主创新,扩大自主品牌,搞好自主技术研发,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增强服务理念,加强沟通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助力企业发展

出版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强化监管的同时,多做些服务性工作,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企业解难题、分烦忧、化瓶颈,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利好的条件。

(五)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企业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加大企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并且全方位大视野招聘人才,为企业的发展积蓄充足的后劲,企业的未来才有希望。

(六)强化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规范经营

企业想良性发展应有长期规划,应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应走健康发展之路,经营者们要注重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学习法律法规的自觉性,避免违法违规操作。作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印刷行业经营者的法制培训,使经营者知法、懂法,从而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框架内从事经营活动。

(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印刷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一是必须加强对印刷企业的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自律意识。二是要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法治观念和诚信意识。三是建章立制管理,规范印刷企业诚信经营行为。四是搞好协调沟通,维护会员公平竞争权益,坚持公平竞争。

(八)规范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出版部门要加强对印刷行业的监管。一是要适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打击违法经营活动。二是要加强日常监管,增加检查频次,严密关注行业动态,不给非法经营提供可利用的空间。三是要广泛发动群众重视举报工作,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立有效的“打防”机制。四是重点问题要从快从重查处。对于违法违规经营等问题,一定要从快从重查处。

印刷业的发展与经济形势紧密相关,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也是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印刷业总产值由8677.1亿元增长到11246.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9%,整体规模居全球第二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的《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动力逐步转换”的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印刷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水平显著提高,并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到“十三五”期末,绿色印刷产值占印刷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5%,数字印刷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智能印刷逐步推广,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研发中心。很显然,印刷业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不仅维护了意识形态安全,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发展成一个为经济社会发展“穿衣戴帽”的重要产业。印刷业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今后也必将会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贡献出重要的力量。面对新形势下的印刷业市场,应加以重视和引导,加强印刷业的管理,增强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引导行业加快整体升级改造,营造新型的印刷文化环境,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添砖加瓦、为我市文化产业做出贡献。

 

 

 

 

营口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进修一班

营口理工学院  霍仕武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内高校高度重视,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立创业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联系等方式,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措施。为此,在经过充分调研,掌握营口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一调研报告,以期为推进我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一、营口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一)营口市高校概况

营口是辽宁省14个地级市之一,目前营口市高校共有营口理工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等院校。其中,营口理工学院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省属职业院校,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为市属职业院校。在财政支持方面,营口理工学院和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为地方财政支持院校,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辽宁省政府支持、地方财政补充的院校。从办学规模来看,2017年,营口理工学院在校学生规模为4000人左右,两所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规模为15000人左右。

(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1.营口市政府采取的措施

我市政府非常重视创业工作,积极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20133月,市政府出台《营口市全民创业援助行动三年计划实施方案》;2015年年初,市政府制定了《营口市全民创业引领工程方案》,从汇集创业力量,到设立完善的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再到打造高知名度的创业品牌,从多个方面为我市全民创业工作指明了方向;20157月底,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中10条新的政策从加强创业载体搭建、加大创业补贴力度、提升创业贷款额度、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等方面鼓励和扶持创新创业;201511月,市政府又出台了《营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的实施意见》,从降低创业门槛、扩大扶持范围、拓宽投融资渠道、落实创业补贴政策、建立保障机制等方面支持完善创业服务功能。在市政府《关于印发营口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落实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全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大力培育大学生创业先锋。鼓励在全市高校设立创业俱乐部,并组建一支专门的指导队伍,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不断探索双导师培养模式,引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我市还建立了营口创业网、营口创业指导微信平台及营口就业系统短信发布平台等,组织开展了营口全民创业大赛等活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统战部等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为高校创业大学生与企业牵线搭桥,为好的项目提供创业资金,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2.营口市高校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组织机构相对健全。我市各高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营口理工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营口职业技术学院都成立了以校长或者分管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与课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各大高校普遍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之内。设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营口理工学院和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还出台了“创新创业学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中。

三是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三所院校纷纷组建了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是从现有学科专业中聘请的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拥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教学专职师资队伍中,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和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同时,聘任社会创新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活动。

四是创业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三所院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载体建设,搭建和开展了有关各种创业技能的比赛活动,如大学生创业能力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三所高校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纷纷举办创业相关比赛,促使学生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参加辽宁省“大创计划”的成绩明显提升。

二、营口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积极推进中,但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之间,高校与企业和社会之间,还有没有形成有效的、深入的互动机制,仍然缺乏相互促进的平台,管理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同时,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规章制度还不是很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效果。

(二)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经验不足

从我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来看,仍然处于模仿和学习其他成熟高校阶段,缺乏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当然更不可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业模式。一是缺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尽管有些学校设置了相关课程,可是大多采用讲座方式,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课程建设体系不完善。二是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教学的重点停留在讲述创业理论知识的层次,缺乏相关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三)高校内部资源有限

我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晚,软硬件设施都较为缺乏。从学校内部来说,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存在较大障碍,学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投入还不足。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相融合,可是这一活动会牵扯到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难以操作,导致高校并没有设立起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四)获取社会支持不足

从社会合作角度来分析,高校、企业、政府以及整个社会都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机制,导致创业教育难以深入到办学模式的层次,阻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顺利的高校经验发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但目前我市地方多数企业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热情不高,仅仅停留在有限的合作基础上。

三、营口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建议

(一)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执行主体主要是相关行政机构以及高校,履行的职能包括介入、控制、干预、协调以及服务等,目的在于真正地培养出优秀的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开展必须依靠于政府、社会组织、高校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持、科学指导和高效管理。

为此,从政府这一层面来看,我市政府要积极探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要依托营口理工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建立“营口市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充分吸纳行业企业和营口市人社局等政府有关部门,促进校际、校企和校政之间的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从而凝聚高校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研讨和引领营口市创业教育,形成高校与社会共同建立的发展联盟,促进高校与地方的共建发展。依托于创业教育联盟,共同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创业教育服务和学术交流活动;可以让政府、企业参与学校创业项目和创业社团的管理、服务等工作;可以遴选评估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评估报告、 征集创业项目等。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

在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进程的环境下,要抓牢制度建设和规章规范工作,切实打造适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1.要实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弹性学习制度。根据调查,发现我市三所高校均未采取弹性学习制度。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已经明确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同时教育部将出台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实行弹性学制和休学创业等作出明确规定。营口市高校要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弹性学习学制。

2.要积极推行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利用该制度的重要作用来推动创业。从实际创业情况来看,该制度的贯彻推行能够产生深刻的积极影响,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各高校还要主动落实该项制度,坚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切实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从高校角度来看,对学生的积极鼓励和资源支持十分必要,这是满足学生真实需求的重要手段。

(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参与

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内容包括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其内容和作用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只是高校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政府应该支持的工程。从其属性特征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社会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是根源于社会发展的,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同时,创造出良好的创业环境是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就是构建起高效的社会配套体系,并且应该覆盖社会、企业、政府等多元化主题,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扶持政策

虽然自2013年我市出台《营口市全民创业援助行动三年计划实施方案》以来,陆续出台了《营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但这些缺乏针对扶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扶持仍然缺乏精准性。今后建议我市要继续组织市直相关部门,深入三所高校广泛调研,出台“营口市关于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切实可行的文件予以支持,切实调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市政府仍要继续简化创业审批手续,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从平台建设入手,优化信用机制和融资渠道,对企业的相关限制条件合理放宽,允许初创小型企业加入市场竞争。另外,要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调整相关规定,为大学生的创办经营活动提供支持。进一步加强对鼓励大学生创业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要确保每一项政策能够落到实处,要避免大学生创业相关扶持政策被束置高阁。

(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我市三所高校资金来源主要由当地财政供给。从制约三所高校创业的因素来看,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以及后续投入资金的缺乏是限制大学生创业实践和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不仅如此,资金要素对创新创业教育起着决定性影响的核心要素。

为此,我市政府要加大力度建立多样化的合法创业基金,适当地增加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可以通过设置专门资金款项来直接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发展。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出台相关政策,针对大学生创业开放贷款额度,从资金层面上缓解创业压力。同时,我市科技局等部门,要扶持高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的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关于我市科普服务能力的调研报告

进修二班

营口市科学技术协会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搭建科普服务平台,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推进科普活动群众化、经常化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营口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方案》,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人群为重点,以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为切入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市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一、我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

(一)科普组织建设

目前,全市已形成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健全的科普网络体系。组建了科普志愿者队伍,现共有市、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四级科普志愿者15685人,其中骨干志愿者3000余人;各市(县)区、街道、社区组建科普工作(宣传)队46个,工作人员达441人,他们在引领导广大社区居民参与各项科普活动,在为社区居民开展科普服务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科普阵地建设

1.社会科普基地建设。现在使用的科技馆在人民公园以南,建筑面积为2700平方米,现有互动展厅、动手园区、电与磁展厅、机器人展区、航海展厅等6个展厅。十年来,科技馆已成为我市青少年提供了科技活动的主要场所,年接待参观人数可达2万余人次。2015年起,市科技馆推出流动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主要针对县区的中小学生进行科普互动教育展示;2016年,研发了多款趣味性科普动漫游戏,使抽象的科普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除科技馆外,我市现有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一所即营口市图书馆,市级科普教育基地5所,分别为依托省能源研究所建立的新能源科普基地、依托市经信委建立的无线电科普基地、依托新东北电器建立的高压电力科普基地、依托辽河大桥管理处建立的桥梁科普基地和老边实验学校的校园科普教育基地,这些科普基地的建设为我市科普资源社会化多元化开创了新局面。

2.社区科普基地建设。我市现有社区科普大学84所,成立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档案管理,平均每年社区分校累计授课1300课时,共开设科普知识、家庭理财、消费维权、营养保健、法律知识、维稳等28门基础课程。市级科普讲师48人,区级科普讲师223人。社区科普大学以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群、固定讲师为支撑,搭建起“科教进社区”活动的平台,成为宣传科普知识的有效阵地。

3.“科普文化广场”建设。自2009年,市科协将人民公园前广场命名为“科普文化广场”,并于同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已有8年。科普文化广场的建立,为在公共场所举行科普活动开辟了新天地。8年来,举办科普文化广场系列活动,共举办科普文化演出330场,放映科普电影270场,累计受益群众达18.6万人次。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市民朋友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科学观念、增长科技知识、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建设

在主要新闻媒体设有科普宣传栏目。在营口电视台开设《科普大篷车》节目,每周播放1次;在营口电台播放《科技之声》节目;在营口日报开辟《科普之窗》专栏,充分发挥舆论宣传阵地和大众媒体在科学普及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农村科普信息化水平提升和覆盖面扩大,“科普网站、QQ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已成为农村科普的主要方式。

    二、我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科协较少、渠道不畅、对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科普传播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由于经费不足,运用新媒体等渠道传播科普知识还很有限,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学会组织基础还很薄弱。目前市级学会还很有限,绝大多数挂靠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基础较好的学会相对较少,大部分运行缺乏活力,不能适应当前改革形势和发展要求,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还有一定的距离,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基层科协组织还需进一步健全。县区科协班子老化,人员较少,经费严重不足,工作保障条件十分脆弱,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不全,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乡镇科协联系农户缺少有效抓手,出现断层。以上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科普服务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进一步加强科普服务能力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普服务能力体系建设

1.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要发挥财政的投入主导作用,将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点保证,同时建立镇、村为主、社会捐助等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基础建设,为科普工作提供财力保障。完善以“科普惠农活动站”、“农村科普学校”为基础的阵地建设,抓好“农村书屋”、“科普e站”建设,配备一批现代化的科普宣传教育设备,真正形成因地制宜、形式多样,集培训、学习、交流、咨询于一体的科普宣传阵地。通过加强基层设施和资源建设,促进农村科普服务能力和工作质量整体有所提升。

2.加强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农村出现了一些科技人员,他们活跃在各个村落,在宣传科学知识,带领农民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农民的欢迎。但其规模小、带动性不强,没有统一的管理和引导,这也是农民走自身发展、共同富裕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中,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要培养农村科普员,根据我市农村科普工作实际需要,培训村级科普员。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培训、指导科普员的工作,不断提高科普员的素质,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做到大众普及。另一方面,发挥“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等的项目带动作用,培养农村科普带头人。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活动站等,采取培训、示范和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农村实用科普人才。

3.改变传统的科普宣传模式。

以往的科普宣传以举办科普讲座、印发科普宣传资料、举行科普展览为主,但随着现在科技的普及,传统科普模式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一是覆盖面窄,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普及”;二是传播方式所限,无法实现科技信息的快速更替;三是传播成本太高,传播效能很低。宣传品印刷和运输的高昂成本阻止了大规模科普的可能性。因此要突出抓好科普信息化建设。按照中国科协、省科协关于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布局,尝试开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互联网+科普信息技术普及工作,不断满足信息时代公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科普服务需求。进一步加强科普e站建设,可以在基层的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场所、街道社区、大中小学校、村民委员会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建设科普e站;积极推动城乡社区、街道、楼宇、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现有的大屏、PC机、多功能一体机等终端播放“科普中国”优质资源;拓宽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流动科普设施服务范围,实现巡回展览和教育活动专题化、特色化;充分利用“营口科普”等微信平台,针对青少年、老年人、农民、社区居民、城镇职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人群的不同特点,精准推送科普中国的相关内容;动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参与到信息化科普资源开发建设中来,打造一批集参观、培训、科研于一体的专业科普教育基地,努力打造集科普宣传、科普服务于一体的科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二)加强企业科协基层组织建设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企业科协的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已经严重制约了城镇劳动人口中科普服务能力的发展。国有企业科协整体萎缩,企业科协的地位、职能不明确,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非国有企业科协初步发展,但作用发挥欠佳。企业领导对科协工作重视不够。在政策、经费和用人上缺少支持,缺乏独立办事机构和专职人员,也成为制约企业科协发展的瓶颈。要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协组织“四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科协组织的改革创新,真正把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协工作的主体,加快完善科协组织体系,大力创新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机制。推进科协组织向园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经济组织延伸。加强企业科协职责定位,强化对企业科技人员的政治引领和企业创新文化的培育。加强对学会的分类指导,重点支持优秀学会组织整体能力的提升,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提供第三方服务,搭建创新平台,服务科技工作者等方面有新作为。进一步优化科协领导组织机构人员组成,探索实行代表任期制、委员席位制,切实增强代表、委员履职能力和参与热情。要以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为契机,努力为企业科技工作者服务,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企业党政同科技工作者联系的双向沟通渠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人才的成长和提高。通过深化“讲、比”活动,动员和组织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引导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自身特点、符合技术创新需要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围绕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实际,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组织论文和专利评审,编印学术刊物和论文集;要通过报纸、期刊、网站等各种形式,充分展现当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大力宣传科技进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科技馆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以科技馆搬迁为契机,建立标准的现代科技馆,突出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培训教育功能、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功能和科技信息交流与服务功能。一方面兴建符合建筑标准,体现我市特色的科技馆,另一方面在科技馆设计、选题上下功夫。在表现形式上最大限度地实现立体动态展示,以区别传统博物馆。展示现象能让多数观众感到新颖,并耐人寻味,以保证对观众有足够的吸引力;在观众参与方面要保证展项适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进一步完善市科技馆功能建设,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将其打造成我市有影响、有特色的科普阵地。

 

 

 

 

 

 

 

关于引导盖州市青年企业家

改善营商环境建设情况的报告

进修四班

共青团盖州市委员会  黄明凯

近年来,盖州市有一大批年轻富有朝气的青年企业家逐步走上历史的舞台,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据统计,我市有二代接班人百余名,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有的已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甚至不乏留学归国人员,有的虽经历多年的实战锻炼,却缺乏系统的学习机会。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盖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工作,积极搭建青年企业家们学习、交流、合作与发展的平台,不仅为青年企业家提供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提高了青年企业家的素质,而且大大提升了他们驾驭企业和发展企业的能力。但青年企业家队伍建设这项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如何引导青年企业家为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做贡献,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因此,本文在对盖州市青年企业家队伍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青年企业家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盖州市青年企业家主要由包括创业大学生在内的自主创业人才和企业家二代两大群体组成。与父辈企业家们相比,他们年龄普遍较轻,学历层次较高,综合素质更为突出。随着我市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年企业家们追求的目标也不断提高,既渴望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个人也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与父辈企业家们相比,他们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在公司治理方面讲究团队精神,擅长取长补短。在经营好企业的同时,青年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他们积极参政议政,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大众的关注和重视。当然,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青年企业家队伍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行业层次不高,缺乏高新技术产业

从我市青年企业家所经营的企业行业分布来看,结构较为多样,涉及多个领域,在知名度、产品种类以及标准化建设方面,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从整体来看,我市青年企业家所经营的企业多数仍为低技术含量高能耗的制造产业,电磁技术、生物工程、信息IT等高新技术产业较少,行业整体层次较低。

(二)品牌意识不足,缺乏长期发展规划

我市青年企业家善于学习模仿,在生产技术、开发新品上采用拿来主义、跟进战略,虽然省时省力短时间内容易成功,但形不成品牌效应,产品的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较低。同时,青年企业家属于实干型的较多,而具备长远战略眼光,主动掌握行业动态,接受新事物,主动与先进知名企业合作的较少。

(三)自身需求较高,缺乏有效提升途

青年企业家们改善个人知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树立战略眼光的愿望非常迫切,在他们的成长需求中,最希望提升的能力分别是管理思维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商机识别能力。而目前青年企业家们想要提升这些能力的途径较为单一,多数依靠父辈帮带,或以个人积累为主,缺乏有针对性、系统化、实效性的提升途径。

(四)承担压力较大,缺乏相互沟通交流

由于承担了家族和企业的希望,而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企业的生存与灭亡也许就在一个决策之中,所以青年企业家自接手起就带着沉重的压力,平时兢兢业业,埋头苦干,闲下来的时间太少,导致相互之间交流太少。另外青年人争强好胜的特质也使青年企业家互不服输,暗暗较劲,为广泛交流增添阻碍。这不利于产业链的形成,不利于青年企业家的合作交流,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更有恶性竞争的危险。

(五)实践经验较少,缺乏风险规避能力

由于不少青年企业家都是初次创业或处于企业传承、交接的过渡阶段,个人管理公司的实践经验不够丰富,不能有效地规避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风险。在调查中,当青年企业家被问及“经营企业最担心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时,多数青年企业家将决策失误排在首位,这正反映了青年企业家对风险的估计不足或者规避能力不足。

(六)依赖父辈关系,缺乏市场开拓能力

青年企业家们走过的人生轨迹多数是“从家庭、到学校、到企业”三点连成的直线,在企业工作后多局限于与本地企业家、同龄企业家的交流,与外地企业家、老一辈企业家交往的较少。由于很少接触其他社交场合,社会阅历浅,为人处事欠缺经验,多数青年企业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仍以父辈所经营的人际关系网为依靠,通过自身努力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

(七)行事较为保守,缺乏冲劲和魄力

企业发展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敢冒险往往意味着错失机遇,更不会跨越式发展。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市青年企业家做事讲求稳妥,缺乏前瞻性战略眼光,习惯于滚雪球式发展,不敢依靠银行贷款发展,轻易不敢冒险,在公司管理中多数仍沿袭父辈的理念,决策缺乏闯劲和魄力,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迈不出大的步伐。

(八)思想存在差异,社会责任感有待提升

青年企业家思想道德品质还存在差异,个别青年企业家还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未能树立当代青年企业家的良好社会形象。此外,青年企业家在实现企业发展和成就个人价值的同时,在诚信经营、保护环境、利益共享和社会公益等方面承担的责任较少,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提升。

二、青年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企业家的成长发展和作用发挥,需要企业家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整合资源,以提高青年企业家队伍素质为目标,以创新青年企业家工作机制为保证,以深化青年企业家交流沟通为手段,加大青年企业家队伍建设力度,实现新突破,建立新优势。

(一)搭建青年企业家素质提升的培训平台

一要坚持请进来讲,加强青年企业家培训平台建设。可以邀请国内外成功企业家和著名专家学者到我市授课,为本地有提升素质需求的企业家提供服务。二要坚持送出去学,强化青年企业家培训基地建设。结合本地产业特点、企业家自身需求,不断拓宽企业家培训、考察学习渠道,以此满足企业家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的自身素质提高需求。三要坚持科学规划,完善青年企业家培训网络建设。将青年企业家培训工作纳入工作总体规划,组织相关部门对新生代企业家进行调研摸底、量身定制培养内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网络化培训模式,根据企业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需求,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为青年企业家提供可供选择的培训内容,不断提升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四要坚持传承互补,实现新老企业家合作共赢。依托企业家协会、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加强对全市民营企业二代传承工作的调研,通过二代传承成功的典型案例剖析、老一辈企业家心得体会相互交流、新老企业家互动论坛等形式,提高企业家以老带新、新老更替的交接班意识,实现青年企业家与老一辈企业家之间的经验互补、方法共享。

(二)打造青年企业家沟通合作的交流平台

一要加大行业协会的组建力度。相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各类商会、产业协会等组织,促使同行业青年企业家相识相知、联合联手、共同提高素质,促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资源共享。二要加大青年企业家相互之间工作交流力度。要根据本地产业经济特色、企业规模水平,不定期、分层次、分行业组织企业家开展工作交流、建言献策、联谊联欢活动,让本地青年企业家经常性地聚集在一起,共同分析经济发展的动向和走势,探索应对风险的对策和推动发展的举措,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在工作交流、联谊联欢中实现强强联合、合作共赢。三要加大青年企业家创业创新工作理论研讨力度。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青年企业家成长成才、创业创新的成功经验,积极畅通企业家相互之间理论实践的渠道,交流青年企业家管理理念,介绍优秀企业家创业体会、创业事迹,以此相互启发,促进提高。

(三)创新青年企业家分类管理的服务平台

一要继续加强优秀青年企业家的培养力度。优秀企业家群体是本地企业经营者的标兵,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相关部门要按照重点对象重点培育的原则,建立优秀企业家定期联系制度,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所急,完善各项工作措施,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励他们干事创业。二要切实加强成长型青年企业家的培养力度。成长型青年企业家是赢得持续竞争力的希望,将影响、示范、带动本地青年企业家队伍的整体提升。相关部门要选择一批年龄轻、素质优、企业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企业家进行跟踪培养,建立服务直通车制度,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产业提升、资金扶持、政策咨询、人才招聘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关心支持他们的事业发展。三要注重加强青年企业家后备力量的培养力度。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家后备力量的关心、爱护、培养和支持,开展企业家后备人才选拔工作,分行业、分类别、分层次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档案库,以这支后备人才队伍为抓手,拓宽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渠道,助推全部青年企业家队伍建设。

(四)完善青年企业家创先争优的激励平台

一要开展优秀企业家评比活动。通过设立奖项组织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以此在青年企业家队伍中营造竞争提升、勇攀新高、争创伟业的发展氛围。二要加大企业家创新奖励力度。通过设立创新项目奖、优秀创新团队、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对青年企业家中涌现的创新项目、创新团队、创新个人予以政策及资金优惠,鼓励其加快技术革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做好在优秀企业家中发展党员工作。各级党组织要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吸收青年企业家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做到在企业家中发展党员,在党员中培养企业家,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青年党员企业家队伍。四要拓宽青年企业家参政议政的渠道。建立规模企业负责人与党委政府的“信息直通车”,聘请优秀青年企业家担任商会、工商联顾问等职务,定期组织开展青年企业家建言献策活动,发挥其智力库、智囊团的作用。优先从青年企业家中依法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党员,努力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待遇,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五要深化青年企业家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相关部门要积极拓展青年企业家回馈社会的途径,通过扶贫帮困、赈灾救济、捐资助学、提供就业岗位等公益方式,引导青年企业家热忱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失足青少年等,为社会的孤残弱势群体作贡献,使“创造财富,回报社会”成为青年企业家的一个共识。

(五)优化青年企业家创业发展的环境平台

一要注重维护青年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法维护青年企业家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支持企业家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敢于负责,做大做强,严厉打击诬告、陷害、报复、威胁企业家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二要营造全社会尊重、关爱青年企业家的良好氛围。相关部门要加大青年企业家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通过打造在我市经济生活中有重要影响、优秀企业家积极参与的系列品牌栏目、节目和活动,扩大青年企业家的社会影响,提高其社会声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经营者、支持创业者、保护改革者,争当创业发展先锋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青年企业家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关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营口市招商局  王子洋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整个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国内传统外贸优势逐步削弱,新兴竞争优势有待形成。国内消费向互联网时代消费转型,消费需求趋于个性化。从出口企业数量、质量和人口消费结构上看,拉动营口经济增长最有力的优势,仍然是利用区位优势吸引投资,投资拉动将在今后较长时间里成为营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下面就招商引资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剖析。

一、存在的现象

(一)土地成本过高的现象

这也是目前困扰生产类企业开工建设的首要问题。这里面存在这一种现象,也是目前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问题,“三闲一烂”即“闲置土地、闲置楼宇、闲置厂房和烂尾楼”。一些闲置楼宇和烂尾楼处于城市的主要街道,对于城市的形象有所影响,一些闲置厂房建设完成后,“水、电、供暖”等设施齐全,有的厂房甚至还配备了蒸汽功能,但这些厂房闲置多年,没有生产类或贸易类项目入住,造成了无法增值的闲置资产。由于土地成本过高,一些项目无法落地。例如,长三角地区沪市上市公司YY公司为国家农业部备案的饲料精深加工企业,其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大豆提取豆油后的一种副产品——豆粕。营口开发区有两家企业为Y公司生产原料,这两家企业每年豆粕生产的数量极大,该公司产品的销售量为每年10万吨,其中东北销量2万吨,原计划该公司饲料精深加工项目落地营口,政府招商部门积极协调,但终因土地成本远远高于Y公司投资预算,项目没有实现签约、落地、建设。

(二)企业融资难的现象

企业融资难,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一些民营企业有好的技术、好的订单、好的发展空间,由于融不到资,得不到发展。例如,营口高端制造类企业F为汽车发动机生产企业,生产的发动机产品为国外成熟技术,并且是已经市场化的生产技术,可以使用生化燃料驱动,产品的规格多元化,虽然从农用机械开发使用起步,但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汽车、快艇、发电等多个领域。但由于企业拥有的融资贷款抵押物的价值与企业所需求的流动资金差距很大,目前该企业的汽车发动机生产项目处于停滞状态。

(三)投资企业不愿增加成本的现象

201511日起执行的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有六大特点:立法理念创新;技术手段加强;监管模式转型;监管手段强硬;鼓励公众参与;法律责任严厉。因此,生产类企业不愿意面对“环评”审核,特别是,有些生产类项目的建设地点不仅仅要经过“环评”审核,还需要建设用地所在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同意。“环评”意味着投资成本增加。例如,天津拟通用化学品生产类企业B,为天津地区产业转移企业,产品销路好,企业在天津公司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如果引进该企业,将与我市一家生产企业在产品种类上实现多元化的布局。但企业的生产工艺与设备为国家禁止类,投资企业若想项目落地开工,就必须增加投资,改进生产工艺,就是改造生产线从而达到“环评”评审要求。

(四)本地企业产品营销渠道单一的现象

好的产品需要好的营销策划,史玉柱对于保健品“脑白金”的营销策划,雷军对“小米”手机的营销手段就值得我们借鉴,营销的成功不仅可以扩大产品的销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更加重要的是可以吸引国内投资,扩大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规模。例如,我市药品生产企业A,拥有治疗多种疾病的中成药产品,一些产品可以治疗的群体人数达到千万人,产品市场需求极大,政府招商部门所引进的投资公司只从企业的规模和产值考虑投资情况,但没有从药品本身考虑,也说明了该企业产品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产品缺乏知名度。

(五)项目布局与市场发展不对称现象

项目的布局应与市场的发展相匹配,特别是旅游项目的布局,一定要将项目定位于人口流动量大、流转速度快的地区。从延长游客游玩的时间入手,目前,我市缺乏精品的旅游项目,尤其是夜间的旅游项目,目前的夜间旅游项目还是停留在“吃海鲜、喝啤酒、泡温泉”的初级阶段。对于文化,特别是营口独特的河海文化、北方妈祖文化、望儿山敬母文化、八仙文化、汉唐文化对人的吸引作用,有的文化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有的文化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针对以上现象展开分析

一是长期以来土地优惠政策的落实,导致一些优质地段,尤其是适合于工业生产的地块滞留在私人手中,由于当时土地优惠政策,私人所购置土地价格较低,一些投资人或是加价出售手中的土地,或是建设好厂房、楼宇连同土地一并出售给生产类企业的投资者。由于土地价格过高,使得生产类企业投资者不愿购置土地。

二是机构贷款抵押单一,除土地证,门市房证可以抵押外,其他物品包括“设备、商品房、汽车”等不能作为贷款的抵押物。而项目贷款、订单贷款的要求较高,民营企业很难达到贷款标准。贸易链融资主要针对的是贸易类企业,对于生产类企业,特别是民营生产类企业是一个陌生领域。加之,生产类企业的经营周期长、风险高造成了生产类企业相对贸易类公司融资困难。除担保融资能力不足,担保成本高,还存在贷款时间效率低(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多为临时性资金需要,时效性强)、民营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差、信用观念薄弱、信用不透明等。

三是本地区企业“走出去”比较少,无论是投资、营销、经营、培训等方面,企业很少“走出去”与域外企业进行沟通。造成一些产品“家里开花、家里香”,很少有“家里开花、家外香”的局面。目前,新三板上市的企业有一些,但在沪市、深市上市的营口企业只有一家,即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对于“上市融资、入股、合伙人制、技术合作、职业经理人制度”等企业壮大、做强的方式还是不能会心领悟。

四是部门在做规划时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没有理解先做市场再做规划这个次序。造成项目规划与市场发展不匹配、脱节,项目规划和市场发展各干各的,项目没有促进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市场也没有体会到项目规划的现实作用。

五是投资企业,特别是生产类投资企业对于新《环保法》认识不足,没有理解“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个道理,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部门的事情,治理污染是环保执法部门的事情。压缩成本,增加产量这一“粗放式”的经营模式,没有从提高生产工艺和改进设备技术方面入手,减少污染,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三、下一步意见建议

   (一)以成本导入、贸易导入全方位服务投资企业

这个方面主要是从工作标准化入手,将投资企业进行分类。即:生产类企业;贸易类企业;金融类企业;新业态经济组织。生产类企业要从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全面提供服务,帮助企业降低建设、生产、运营和销售的成本,特别是对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要帮助企业争取项目的扶持资金,还要从人力资源培训,技术院校联络,产研机构的引进等方面提供全方面的帮助;贸易类企业要从营口海、陆、空便捷的物流渠道提供服务,对于涉及出口贸易企业要从组织货源、通关手续、税收减免等方面提供服务;金融类企业,要壮大目前营口的金融产业规模,创新各种融资渠道,让金融机构为营口企业,特别是营口的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服务;新业态经济要从法律宣传、税收政策、法规制定等方面加以支持和引导,让新业态经济更好地刺激消费,做大消费市场,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二)细化重点企业上下游配套产业情况,做到精准招商

将一条即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我市的重点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以初级品为主,例如,镁制品、钢材、铜丝、铝棒、通用化工产品等。那么做到精准招商就是要引入产业链下游企业,对初级品进行深加工和改性处理,将初级品转化成为附加值高的产品,例如,引入铝镁合金制品生产企业,变压器生产企业、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等。

(三)用高效务实作风推动投资企业的项目落地与运营

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就是要解决问题。小问题不解决就会变成大问题,大问题就会变成难题,解决小问题就是解决难题。就是要集中精力加快推进在谈项目、签约项目的落地建设的进度,在提速、提质、提效上狠下功夫,力促重点项目早日建成、早投产、早见效。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核心环节还是需要“一把手”亲自抓,形成从上到下的招商引资合力。

(四)继续打造营商环境,建设可持续的招商引资文化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继续做好营商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政府“有形之手”激活市场“无形之手”,以营商环境为切入点规范招商引资工作,最重要的是转变意识,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充分发挥行政审批局的职能作用,要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

(五)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壮大重点企业

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即冶金、石化、镁制品、机械制造等。一要积极主动地与重点企业进行联络,向重点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负责人深入宣传,实行服务企业联系制度,确定企业联系人,建设畅通的联系渠道和联系机制,定期与企业进行联系和沟通;二要对企业的需求、存在困难和意见建议,及时协调解决,尤其是第一时间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三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加大同省外产业龙头企业、重点经济组织交流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进而形成“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良性发展经济局面。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企业牵线搭桥、对接需求,从企业需求入手,补短板、补空缺,壮大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打造全产业链经营格局。

 

 

 

 

 

 

三区整合背景下河海新区建设研究

   ──行政区域整合对西市区影响的思考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理工学院)

营口市西市区委办公室  杜鉴霖

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我市园区体制创新,积极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弊端,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整合规范市属园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的战略决策,明确了西市区与辽宁沿海产业基地、营口国家高新区进行整合。西市区应声而动,做出了以加快三区融合和建设现代河海新区为总体目标的重要决策。作为营口市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市区在实施区域经济调整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负有重大责任。结合在市委党校的学习培训,在对推进三区整合与建设现代河海新区这一课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分析后,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提出推进做好三区整合,建设现代河海新区的发展背景

(一)发展的要素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三区整合后的新城区作为营口市重要的核心区,优越的区位优势是西市区乃至营口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营口市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节点上,而西市区是营口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水陆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并与沿海产业基地、营口高新区互成犄角之势。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主动脉——滨海大道以及长江以北最大的斜拉桥辽河特大桥横贯西市,将营口老港、沿海产业基地、鲅鱼圈亿吨新港与西市紧密相连;沈大和京沈高速公路,哈大高速铁路和营口机场等临近西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三区整合后的西市区成为营口乃至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排头兵。

文化底蕴丰厚。西市区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拥有历史传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富于创新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有从楞严寺到10公里河海岸线以游乐、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文化,有以生态湿地、河海景区开发等为载体的生态文化,有以历史记载与辽河湾龙形地貌相融合为载体的卧龙文化,有以西大庙及其创意活动等为载体的妈祖文化,有以西炮台、兵器展示等为载体的海防文化,有以百年历史老街及传统与现代业态结合等为载体的商贸文化等,这些文化体系的形成,为整合后的西市区快速崛起奠定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生态环境宜居。营口市是海滨温泉城市,西市区更是难得的无污染城市、自然风景秀丽的“绿洲”之地,两大湿地与城区相拥,三面环水,充满灵气。西市区更是努力打造环境与城市互动并进,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塑造水在城中、城在水上、水景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滨城景象。

政策环境优越。在三区整合后的现代河海新区投资兴业,除享受新一轮东北振兴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优惠政策外,西市区本级、产业基地和营口高新区对各类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必要条件。

产业集聚突出。产业基地着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IT、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突出打造高端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千亿产业集群,培育以现代制造服务业为特征的东北区域总部经济,最终建设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我国东北现代机械电子装备制造业基地及新材料产业基地。

高新技术平台作用突出。营口高新区通过创建国家高新区,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和高新科技项目向高新区汇聚,成为营口乃至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创新引擎。

(二)存在的历史问题

西市区作为营口市的老城区,是百年港城和中国东北最早对外开放的海滨城市的发祥地,既见证了营口因港而兴的百年历史,也累积了基础设施老化、历史包袱沉重、服务功能短缺、经济总量偏小、行政职能不全、产业布局不均、弱势群体较多等诸多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尽管近年整合后的西市区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三区发展不平衡,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从全区发展大局来看中,三区发展水平不平衡,现代产业的比重偏低,社会公共资源总量充沛,但布局失衡、功效不足问题仍然存在。真正代表三区整合后的现代化发展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影响范围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很少。二是集聚度低,结构不尽合理。业态比较分散,产业不够集中,没有形成体现城市功能和形象的功能区,缺乏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三是市场体系培育不成熟,市场化程度较低。在经济发展的许多领域中市场网点少且类型单一,市场的经营环境不佳,部分市场基础条件简陋,硬件设施差,影响了市场综合效应的发挥。四是土地资源结构有待调整。三区合并后,虽然区域整体面积得到了扩大,但土地资源仍然有限,用地结构有待调整,集约化利用要求高,合并后的未来发展需要突破土地资源瓶颈,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能至关重要。

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制约三区整合后建设现代河海新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观念上,受传统思维限制,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整合后的三区未来发展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在机制上,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特别是对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等一些行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服务和引导,影响了西市区的发展。三是在政策上,长期以来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带有导向性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还未建立起来。

二、三区整合后的现代河海新区发展定位

近年来,三区整合后的西市区以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城市价值、建设现代新区为根本目标,明确了建设现代河海新区的发展定位。根据《营口市城市总体规划》,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院,高标准做好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区整体战略规划和重点区域单元设计,在规划过程中坚持新区开发与产业开发统筹规划,坚持建设改造与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坚持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统筹规划,坚持建新与修旧统筹规划。同时,充分发挥西市区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河海、路桥、生态等资源优势,使城区更具内涵,并在同位发展与错位发展上有机衔接,突出特色发展之路。

(一)建成更具牵动力的环渤海经济发达城区

整合后的三区将明确建设现代河海新区这一战略定位,从内涵看,随着“十三五”时期的深入影响,未来5年将是西市区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三区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整合后的三区发展重点向外向型产业转变,立足服务营口和全省,主要为金融和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业和养老产业等,从层次看来看,由商务和金融服务业为主导向商务和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业等多产业并进的经济多元化格局的转变。西市区未来将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有力引擎,预计到2020年,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要完成合并前翻两番的任务,从而实现“1+1+1>3”的整体效应。

(二)建成更具影响力的现代营口核心区

西市区作为营口市的主城区之一,其发展定位既要符合营口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现有布局,还要结合西市的实际情况、自身特点,实现错位发展。原三区总体空间布局略有差异,自区十三次党代会以来,西市区按照大规划、大产业、大文化、大市场、大服务的理念,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将产业基地、高新区现有的新兴产业与原有的人文、旅游资源相连接,构造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

(三)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新城区

随着三区整合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广大居民正逐步跨入国际化大都市生活。未来,西市区将出有宽敞、便捷的道路交通;入有整洁优美的亲水环境;医有设备优良的现代化医院,医疗保健覆盖全区各社区;购有大型室内农贸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养有集居住、修养、娱乐、保健、康复、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老年公寓;学有高级中、小学和优质幼儿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

三、关于扎实推进三区整合,建设现代河海新区的建议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在我市提出建设沿海经济强市的大背景下,确定建设现代河海新区的发展战略后,首先就是要科学确定西市区作为营口市重要主城区的功能定位、规模和发展方向。建议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制定建设实施方案,特别对影响全局性、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建设项目。三区整体的发展建设要在指导思想、功能布局和规模定位上要与营口市统筹规划相对接,具体包括项目、交通、商贸、管理等等。作为营口市重要的主城区和西出口,要充分运用便利的交通枢纽中心和已有的商贸基础优势,在规划中一定要有超前意识,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新型现代服务业,努力建成一个高档商务区。

()提升城市化建设水平

城市建设必须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和谐宜居为基本要求,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建设档次。要重点加大对旧城的改造力度,彻底改变城区落后面貌,做优城市环境、拓展发展空间,聚纳外来人群投资、置业,使城市这一载体承接不断增大的人群并日益完善与提升。必须要立足自身独特优势,消化吸收先进的发展模式。要突出打造特色文化,完善城市构架,拓展人文内涵,围绕辽河两岸、河海交融、三面环水的独特区位优势谋划拥河向海的发展思路,在健全社会功能、强化全面服务等方面求创新、求提升,实现国际城市化建设经验和实际的有机结合,稳步提高该区域的国际化水平。

()强化经济发展支撑

要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按照以“四大主导产业”和“五大产业集群”为重点的工作理念,大力实施已有的应用装备制造、化工新材等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空港产业区、自贸产业区等2个外向型产业发展区,加快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工业体系。要积极培育具有西市特色的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和以服务机场、港口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品牌化转变、向规模化拓展、向高端化生产、向集群化发展。

()确保资源要素供给

充分发挥好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建立等三大政策的叠加效应,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集中有限的土地、资金等要素,确保重点区块、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以存量土地和资金创造增量的效益。

()积极构建创新机制

构建创新机制是推进现代河海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为此,要创新政策制订,进一步解放思想,并落实在一条条发展措施上,体现在一个个重大项目上。建议采取“一项目一政策”“一区块一政策”的方法,加快项目审批速度,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项目具体对待,快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进度。

  • 附件:
  •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