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学员培训

首页 > 教学工作 > 学员培训

2020年春季社会治理线上专题培训班资政建言篇

[发布时间:2020-05-21 09:57][阅读次数:次]


网格化管理筑牢科学精准防控墙

大石桥市虎庄镇党委政法委员  姚崇明


网格化管理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为有效化解镇域各种社会矛盾,确保全镇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虎庄镇党委、政府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为了有效管控好86.51平方公里土地和3.2万余人,虎庄镇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进一步完善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集中精力,靠前指挥,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立点成圆,撒下一张无所不能的疫情防控“立体网”。

一、明确责任,网格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按照“镇域成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科学管理”的原则,在原有的三级网格基础上,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将镇域13个行政村、12家规上企业、2个学校共划成107个网格,其中13个行政村按照村民小组划分成93个村级网格,中、小学划分为2个学校网格,12家规上企业划分为12个企业网格,切实做到网格全覆盖。

镇里作为管理网格,称为一级网格,设置总网格长2人,由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13个责任网格,称为二级网格,设置二级网格长13名,由13名行政村书记担任;将13个行政村划分为30个片区,为任务网格,称为三级网格,设置网格员42名;将三级网格再细致划分成107个基础网格,每个基础网格约80120户,作为全镇网格化管理的最小网格,称为四级网格,设置网格组长107名,由村民小组组长和党员担任。每个网格都设立了网格公示牌,在明确网格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的前提下,公示了人员配置情况和联系方式。通过分级网格体系设置,有效覆盖全镇3.2万名人口,构筑四级联动的严密“网格化”疫情防控体系,在全镇撒下了一张“点、线、面”有效结合的疫情防控“立体网”。

二、迅速行动,网格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正月29,镇党委召开专题党委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了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各村书记村长、村“两委”成员及村民小组组长疫情防控工作的四级网格任务,要求各级网格管理人员在各自网格内立即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大年初一开始,全镇各级网格管理人员迅速行动,以最快的速度在镇域拉开了一张“排查网”,清晨夜幕,走街串户,各级网格员毅然冲锋在排查外来人员工作的第一线,对从湖北特别是武汉返乡人员进行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地毯式排查,全镇共排查出重点入桥人员1022人,武汉返桥或途经武汉人员39人,各项摸排数据准确,档案齐备,及时更新上报,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网格化管理的扎实有效推进,为全镇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服务,深入发挥网格管理作用

以点带面,强化服务,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真正打通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全镇各级网格联动,镇、村全部建立了疫情防控工作群,各村的乡村大喇叭便响了起来,村民微信群、镇主街各处电子显示屏及时准确客观发布疫情防控相关信息、防护知识、权威公告,镇域大街小巷、镇街村屯主路等人口密集区域累计张贴防控公告600余份,悬挂疫情防控宣传横幅400余幅,家家户户都收到防控宣传单,对于各网格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逐户走访,无死角普及防控知识,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疫情,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消除疫情恐慌。

扎实做好居家隔离人员管控和生活、医疗保障工作,各网格内有居家隔离人员的,网格员负责协调好卫生院和村医,每日监测居家隔离人员健康状况,对生活垃圾和房前屋后进行消杀,安排各村定期为居家隔离人员采购生活物资送到门外,全力做好居家隔离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

在乡镇,疫情防控的重点在村社,关键也在村社,守住了村社就是守住了全镇的百姓。随着防疫形势的不断严峻,虎庄镇在镇村出入路口设立防疫检测站19处,想方设法筹措物资,为每处检测站都配发了帐篷、火炉、电子体温计、消毒液等,各级网格员、各村党员、志愿者充实到各网格中,冲锋一线,24时值守,对外来车辆人员一律劝返,严防疫情输入。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全镇四级网格管理人员、党员干部、志愿者团队坚守一线,扎实做好各自网格内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在全镇构建了一道道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四、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存在问题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镇的网格化管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较好的完成了疫情防控各项任务,但是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全镇网格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面对下一步更加细致的网格管理工作难以胜任;二是网格员大部分是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担任,网格管理工作没有待遇,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网格化管理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网格化管理工作职责和任务,定期召开专题党委会议研究部署网格化管理各项工作,及时解决网格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规范网格员工作机制,为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网格化管理工作需要各级网格员、全镇群众共同参与、协同合作,才能形成务实高效的网格化社会管理多元共治局面。要大力宣传网格化管理的相关法规,正确引导全镇群众积极参与、全力配合,在全镇形成依法治理、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大力度,完善档案。以107网格组为单位,真正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逐户建立、完善档案,为网格化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效支撑。



浅谈农村社会治理工作

盖州市双台镇宣传委员  韩艳


农村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加强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农村。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重要关口,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既是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和问题相对较多的时期。农民增收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社会治安维稳日趋复杂等问题,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一、我镇农村社会治理现状
(一)社会治理基层基础不断夯实。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镇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不断完善基层防控工作体系,加强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建设。搭建镇村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将社会管理服务有关内容全部纳入其中,使人民群众能够得到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进全镇网格化管理服务,全镇共划分网格10个,网格员10人。
(二)社会治安满意度不断提高。我镇建立了维护稳定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社情民意收集与研判机制、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了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扫黑除恶、特殊人群管理、校园周边整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各项工作,始终坚持严打整治不放松。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镇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二、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国家出台了种粮直补、农村危房改造、最低生活保障、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盲目的曲解法律法规,导致土地流转、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等上访问题突出。从信访局提供的数据来看,截至目前,我镇涉及农村各类上访件18件,其中涉及动迁纠纷18件,这些都充分说明目前我镇仍然是信访的重灾区,农民信“访”不信“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特殊人群管理难度较大。来双台打工的外来人员,有少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所不固定,管理起来难度较大。

(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农村地区相比较城区,在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的人力、财力、物力上投入较少,视频探头少、投入警力少,再加上“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及儿童自我防范能力较弱,财产和人身安全易受侵害。

(四)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和能力还不够高。我镇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 特别是很多年轻有文化的人才流失更大,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这些人参与村级社会事务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维护村集体利益的意愿相对淡漠 ,常常抱有“各自打扫门前雪”“事不关己”的心态,主要精力基本上放在自己的小家庭上,对村集体这个大家庭事务关注度不高, 社会治理主体相对弱化。
三、意见建议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既可能是稳定的根源,也可能是不稳定的根源。因此,必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一)深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基层社会治理的推进和创新,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基层社会治理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所以必须首先把在基层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放在首要的核心位置。基础环节就是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成果的取得和整个农村面貌的改善,都要靠基层党组织来领导。农村社会治理成效明显与否,取决于当地党组织尤其是书记的综合素质和影响力。一名优秀的村书记,可以带动一个高效的基层党组织,进而引领整个村级自治工作走向良性运行。所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关键,而关键中的关键又是村书记的作用。无论是从当地推选任命还是上级组织下派,前提都是要能够找到一个切实为村民着想为村民办事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人来担任村书记。还要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为农村未来的发展储备中坚力量,通过有计划的培养和引导,让更多年轻人尤其是青年人加入党组织。
(二)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是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农村社会的法治氛围较城市有很大差距,群众没有形成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用法治方式解决的思维习惯,甚至一些干部也没有以法治思维开展工作的自觉,再加上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相对较低。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农民法治意识,采取什么样的最贴近农村现实的宣传教育方式就特别重要。可以引导村干部有侧重地利用农村文化广场等平台,适当加入一些以法治宣传为主要内容的节目类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向群众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这样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又可以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逐步让法治思维深入人心,从而使群众逐步形成遇事找法的行为习惯。
(三)扶贫坚持“志智双扶”。贫困人口大部分在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基层社会治理必须面对的问题。到了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我们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已经不再是物质层面的问题,而是十九大报告中说的“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问题,在脱贫攻坚阶段,怎样在思想上改变贫困状态是一个难题。所以必须把思想引导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治贫先治懒,扶贫先扶志。要努力让贫困群众思想认识到位、心态积极、主动作为,从贫困走向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实现自立、自强。必须要引导农民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尤其要克服“等靠要”思想,摒除陈规陋习,让积极向上的内在精神力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这样的农村也才能有更长久的发展动力。
(四)着力打造农村治理网格化信息平台。一是实现社会治理四级联动,在镇内所有有条件的村全面推行网格化建设,充分运用和发挥综合治理信息平台的作用,逐步实现服务管理农民群众事项达到“小组— 村 —镇—市级”四级互动响应。二是强化网格员责任意识。以“动态采集信息、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问题、协助解决问题”为基本原则,健全完善网格员职责、考评办法、业务技能培训等体制机制,避免网格工作“一张皮”现象,确保网格工作规范高效。三是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将公安、消防、信访、卫生、计生和水、电、气等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系统、行业工作力量进行有效整合,以网格为基本单元,所有工作自觉进网格,所有服务管理居民群众事项“一盘棋”。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的良好格局。



坚定执法理念  严格监督管理 

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市司法局  周维波

营口市社区矫正工作自20105月实施以来,牢固树立执法理念,始终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要求管理、高质量教育”的工作原则,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司法厅的有力指导下,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上下齐心,扎实工作,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至20203月底,全地区有在矫社区服刑人员1594,累计接收9337人,累计解除7743人,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完善拟适用前社会调查评估机制,严把“入口关”

拟适用前社会调查评估又称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是指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在判决、裁定前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对被告人、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书面评估意见,及时提交委托机关,作为能否适用社区矫正的参考依据。拟适用前社会调查评估使社区矫正工作向前延伸,即密切了决定机关和我们执行机关间的衔接配合,避免出现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也便于司法行政机关提前掌握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为监督管理把好“入口关”。

拟适用前调查评估作为前置环节,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积极探索,根据《刑法》《刑诉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建立完善了一套以规范工作流程为基础,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所按“三个统一”即统一指派、统一标准、统一审核原则执行,市局加强执行监督和结果跟踪的“分级执行、分层管理”工作机制,确保拟适用前调查评估程序规范合法、调查及时全面、结论客观公正。县级司法行政机在收到拟适用委托调查函后进行登记,核对被告人或罪犯及其保证人的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地和联系方式,完成初审,同时由社区矫正管理教育中心主任指派一名以上执法人员和所在地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组成调查小组,送达审前调查告知书、使用手机监管定位告知书、并通知保证人在规定时间内与社区矫正管理教育中心签订承诺书。在初审的基础上完成入户调查、走访核查、意见审查和督导检查。一是入户调查。了解被告人或罪犯家庭情况,经济状况,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其个人情况,包括日常行为,就业情况,经济来源,悔罪表现和案件发生后的心理状况,以及家庭成员态度。二是走访核查。为确保调查内容全面详实,分别向被告人或罪犯周围邻居、社区、学校或单位了解其日常表现、社会关系、周围群众的评价,以及适用非监禁刑是否对所居住地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向包街民警进一步了解其行为表现,以及有无前科劣迹等情况,并由派出所出具相关证明。最后,司法所形成调查意见。走访调查结束后由调查人员书写询问笔录并由两名及两名以上调查人员在询问笔录上签字,将调查材料全部交给司法所,由司法所长根据调查材料,组织相关人员共同研究,形成书面意见并提交县级社区矫正管理教育中心。三是意见审查。社区矫正管理教育中心对案件进行合议,首先由案件承办人汇报调查的情况,并提出自已的意见,然后其他参加合议人员根据调查材料提出自己的意见,调查意见达成一致后,承办人填写“调查评估报告”,由社矫中心主任签字并报送县级司法局,经分管局长签字并加盖司法局公章。对于有争议的案件,经社矫中心提交由局务会研究决定并形成最终结果,由局长签字加盖司法局公章,同时上报市局备案。四是备案检查。市司法局对调查评估进行督导检查,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将市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委托的案件和有争议的疑难案件的评估意见上报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科,经审核同意后交付法院,同时市局备案并跟踪评估意见的采纳结果。

二、严格落实监督管理制度,恪守“执法关”

社区矫正的本质是刑罚执行,根本目的在于惩罚和改造罪犯,与司法行政工作其他职能相比是一项法律性、强制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必须要严格落实监督管理制度,树立执法理念、强化执法意识、突出执法性质、严格执法标准,恪守“执法关”。

首先,强化制度建设。以《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为基础,为规范有序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我们探索制定了《营口市社区矫正工作基本制度》《营口市社区矫正工作流程》《营口市社区矫正档案管理规定》《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制度》《社区服刑人员分级考核标准》等符合监管、考核需要的制度。其次,强化制度落实。全面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各项规定,严格落实“双八”制度,依法监督社区服刑人员定期报告、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用指纹仪记录报到次数、出席课时,科学客观的反映每名社区服刑人员真实表现。严格落实监管审批、考核奖惩、变更解除制度,各级社区矫正管理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时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规范执法。三是强化检查督查。采取“日常绩效考核和重点时期专项检查、定期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对监督管理等重点环节进行督查。年初将全年工作任务按计划进行细化分解,规定内容、责任和时限,保证每项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年中定期督查,对执法活动做到“六查”,即一查是否存在因监管措施不到位而导致脱管漏管;二查是否存在对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病情复查和请假外出人员动向不清导致虚管;三查在调查评估、给予警告中,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违规办理;四查请假、居住地变更等审批中是否存在超越权限或把关不严;五查走访、集中教育和社区服务是否落实;六查工作人员是否存在不严格履行监管职责的现象。年终各项工作按完成程度进行量化评分,树立执法理念。四是强化违规处理。几年来,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共开展各项督导检查30余次,每次都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整改,极大地促进了工作发展和矫正质量的提高。对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2365,累计提出警告180次,撤销缓刑22人,撤销假释1人,收监执行暂予监外执行39人,有力地维护了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推进“智慧矫正”监管信息化建设,筑牢“防范关”

“人是可以改造的”,这是国刑罚执行的基本理念,也是我市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市以科学管理、依法矫正为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积极推进和完善信息监管平台建设。就目前实际情况来讲,基层司法所人才少、底子薄,社区服刑人员不断增加的客观现实,工作难度大、困难多。要如何真正充分利用发挥好监控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是我们始终思考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对社区服刑人员实现高效、快捷、简便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杜绝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 

一是进一步完善平台信息化建设。社区服刑人员在到司法所报到除正常报到手续外,还要鉴定一份《社区服刑人员接受手机定位监管承诺书》,要求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必须遵守承诺书的相关规定,保证手机畅通,监管不落空。目前,我市社区服刑人员定位率、定位成功率均达到95%以上,重点社区服刑人员定位率达到100%

二是盯住重点,实施分级管理,掌握监管主动权。社区服刑人员入矫后,由司法所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管理级别评定表》具体内容(共计13大项42小项)逐项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打分评定,根据得分多少确定社区服刑人员的严管、普管、宽管三个管理等级,报县区司法局审批并报市局备案。市局监控中心统一设置规定:宽管为12小时、普管为6小时、严管为3小时监督定位一次,特别严重或提出警告的所谓重点社区服刑人员,市、县区重点关注,一是提高监控定位等级,一小时或半小时定位一次;二是从新划分单独活动区域范围,设置电子围栏。

三是报警信息处理及时,问题不过夜。监控平台上的报警信息是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从中可以了解到社区服刑人员当时的活动地点,如处理不及时,不能第一时间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真实情况,难以判断是越界是信息失效,易出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失管失控。各县区指定了专人负责监控平台的维护和操作,每天不定时处理报警、提示等各项信息,问题处理不了的,及时向市局反映,使问题不过夜,监管不失控。市局加大对各县区报警信息、处理信息及平台使用情况的检查力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每周有措施,月底通报。通过有效的制度和监督,进一步完善规范了我市监控平台建设,更好地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和教育,确保不脱管、漏管,大大提高了我市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大石桥市钢都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王珂


平安是老百姓始终的期盼,是极其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一周来收听收看网络教学,对社会治理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

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深化的,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治理有自身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对社会治理规律性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单一模式管理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那个时期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人财物流动性少,基层政权比较得力,社会道德风尚良好,案件少,社会治安秩序好。社会虽然管理有力,但活力不够。第二阶段:综合治理探索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党的十八大前。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卖淫、嫖娼、赌博、吸毒、黑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痼疾沉渣泛起,社会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治安形势非常严峻。中央提出社会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其内容形式,收到了一定成效。第三阶段:共建共治共享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是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理性深化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治理现代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毫无疑问,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古人讲,“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恰恰是我们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我个人认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法律规定方面存在问题

一是法律条文存在冲突现象。这与我国法律制定的轨迹模式有关。一部法律的出台,通常由相关部门提出,人大列入立法计划后,相关部门起草法律草案,最后提请人大审议通过。起草过程中,虽然征求了不少部门意见,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但都把管理、收费和审批等有利于部门集权的规定摆在重要位置,而关于法律责任、法定义务和责任查究则规定不够、规定不严。

二是法律规定存在一定空白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新阶层层出不穷,而法律的出台相对滞后,存在许多空白。比如,在互联网、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方面,法律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变化。

三是部委规章和省规章制定质量需提高、数量需缩减。“强势部门”提出制定法律规章的多,“弱势部门”提出制定的相对较少。

(二)法律执行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利益驱动问题。在执法过程中,地方和部门存在“争利”现象,对跨区域、跨部门涉案金额较大的经济类案件,各相关地方和部门争着办理,而其他棘手复杂案件,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个别执法人员选择性执法、钓鱼执法问题。整体来看办理经济类案件积极性高,办理一般刑事案件积极性低。

三是法律监督难问题。监督制度不少,但有些文件在一些地区的基层落实困难。

四是检法队伍的行政化倾向,影响了基层业务骨干业务上积极性的发挥。检察官、法官实行员额制,情况有所好转,但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解决。

(三)一些基层党组织形不成战斗力。

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明显增强。但一些地方也存在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有的基层政权被家族势力、黑恶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决定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正是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战略举措。

(四)社会治理社会化程度低。行业自治组织、群众性组织(公益性)发展不充分,很多该由行业自治的事项都靠政府增加人财物投入来管理,这将阻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既加大了行政成本,政府也无力管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不能包打天下,不能一遇到问题就靠无限增加人财物的办法去解决,形成恶性循环。社会治理应该千方百计提高社会化水平,减少行政成本,实现治理效果最大化、治理成本最小化。

(五)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诉调机制不够有力。化解社会矛盾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矛盾存在是必然现象,一个社会必须建立矛盾排查和化解机制。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被西方誉为“东方一枝花”,但近年来,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大量的矛盾纠纷没有被消除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造成整个社会集访、群访、闹访情况出现,给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压力。

(六)社会道德滑坡也带来了很多治理难题。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发挥法律的引领作用,更要发挥道德教化作用。道德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公民,道德建设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在不少人身上还存在是非、善恶、美丑不分,不讲信用、欺骗欺诈危害他人等道德滑坡现象,带来很多社会治理问题。

三、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必须坚持“四化”(即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并重。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治理“四化”新要求,使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更具有方向性。“社会化”指的是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政府应该改变过去对社会治理事务大包大揽的做法,将适合由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治理任务通过职能转移、购买服务和招投标等方式交给企业和社会组织来承担,从而实现培育新的社会治理主体的目标,更有效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以党建引领推动建立“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是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党的基层组织扎根基层、服务基层,须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党建引领之下,努力实现基层社会融合式治理。通过调优、配强和培强基层党组织班子,不断强化基层镇街党委决策领导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两手抓两手硬,统筹推进基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社会治理平台一体化建设,与“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有机结合,优化再造工作流程,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便民高效的组织体系,实现平台下沉。大力推进村片组为基本单元划分网格,城镇社区以居民小区、楼幢等为基本单元划分网格,实现无缝全覆盖的网格管理。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和完善治理体系。

(三)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思想认识。深刻认识抓好党建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政治责任。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系列重要思想,基层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抓党建也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理念,以“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渎职”的强烈责任意识,不断强化思想和行动自觉,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以扎实的党建工作引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乡镇(街道)视角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浅析

刘东   盖州市人民政府


近期,我参加了中共营口市委组织部组织的社会治理线上专题培训班,通过5位教授从不同角度针对社会治理问题的讲授,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深受启发,现对有关基层社会治理的几点粗浅认识总结如下。

一、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们的党在一步一步对于制度改革的思考与深化过程中,不断更新着对于社会治理的认识,逐步构建了在全面深化改革指导下的有关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观点和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乡镇(街道)是我国最基层的政府机构,村(社区)是最小的治理单位,其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人民生活品质,牵涉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因此,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弱化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乡镇(街道)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招商引资、信访维稳、经济发展等等行政事务,乡镇(街道)党(工)委抓党建主业的首要职责有所缺失,党(工)委聚焦党建工作不够到位。部分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甚至软弱涣散,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一些乡镇(街道)党(工)委对于村两委工作难以有效把控,尤其是涉及村委会换届工作,不能完全做到在选举中实现党委意图,容易被村中家族势力、经营大户等势力把控,选出的村支部书记不能够完全出于公心为村民服务,甚至以权谋私,乃至贪污腐败,严重影响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层行政体系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

乡镇(街道)作为最基层的政府机构,工作千头万绪。一方面,普遍承担着上级政府的几乎所有工作,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综治维稳等工作全部需要乡镇(街道)最终落实,并且还要承担辖区内所有问题的兜底责任。另一方面,与责任相对应的权力大多集中在上级的职能部门,使得乡镇(街道)“无限”的兜底责任与“有限”的管理资源形成较大反差,机构设置与基层社会治理要求不匹配、行政权限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对应、财权和事权不对称情况比较普遍。现有的行政体系,使乡镇(街道)无法承担日益繁重的基层社会治理任务。

(三)基层干部工作方式缺少必要的规范。

一方面,上级部门向乡镇(街道)布置的工作程序不规范,权责不明确,培训不到位,往往只要求结果不看过程,工作要求甚至超出了基层部门的能力范围,导致出现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一些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法律知识欠缺、法治观念淡薄、依法办事能力不足等问题,习惯“摆平就是水平”的老办法,工作方式“简单粗暴”,重权轻法、不依法办事甚至滥用职权、以权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出现突发性事件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不足就更加突显,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灵活处置,以致事态恶化,进而导致信访事件频发。

(四)缺乏对基层干部队伍的有效激励。

乡镇(街道)干部处于行政体系末端,受编制和职数限制,职务晋升空间较小,近年来因为规范化管理也使原有的物质激励缺失,工作任务繁重而待遇低下的突出矛盾造成一些乡镇(街道)干部工作干劲不足、热情减退,甚至有的失职渎职,虽然纪检监察部门能够上手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又容易出现做事推诿扯皮、“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非正常工作状态,“多干事不如不干事”的思想有所抬头。强化正向激励、增强工作动力,已成为基层干部的普遍呼声。在这种状态下,日常的行政工作都难以保障,对于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基层治理能力和方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要解决基层社会治理所存在的问题,仍需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作为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优化基层行政体系,激发社会参与活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

(一)坚持党的领导,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

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和强化党(工)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一是要注重提升引导群众的能力。党员干部要走出机关,搭建各种社会沟通交流和对话协商平台,努力提升在与群众互动中引导群众的能力。要与村(社区)中的民间意见领袖保持紧密联系,让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为党委政府发声。要借鉴“听党指挥,团结‘土豪’,考虑家族,求教乡绅、照顾弱势”的方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乡镇(街道)党(工)委要加强村(社区)组织换届把控,对村(社区)两委班子人选严格把关;二是要注重提升依法治理能力。要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按程序办事的意识,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让程序意识、民主精神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去,成为基层党组织的自觉行为和运行规则;三是要注重提升宣传引导能力。通过主流价值的有效引导,使社会各阶层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使其成为党组织弘扬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意识形态,引导基层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转变基层行政职能,优化基层行政管理体系。

体制问题是目前基层社会治理中遇到的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系统优化的方法,积极审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一是要转变乡镇(街道)职能配置。要突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淡化甚至取消部分经济职能及考核。做到重心下沉,把更多权力和资源下放到乡镇(街道)。同时,要完善乡镇(街道)考核考评体系,注重加强对乡镇(街道)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考核,引导乡镇(街道)尽快转变职能;二是要下沉资源与权力。根据“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的原则,对基层赋予更多权力。探索乡镇(街道)党工委对上级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评议机制,推动执法管理力量和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下沉到乡镇(街道)的资源、人员、经费等,由乡镇(街道)统一调配,并且职责下放到乡镇(街道)办理的服务事项,权限、经费等一并下放;三是要建立基层人员激励和容错机制。加大基层财政保障和政策支持,保障乡镇(街道)干部的基本工资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探索激励机制,实施绩效考评,并与年终奖金挂钩,同时推进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以不低于财政收入增幅的速度,争取每年都有提高。常态化开展针对基层优秀工作人员的党性和业务培训,积极为最基层的工作者创造接受干部教育培训的机会。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于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过程中出现失误或引起社会争议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不涉及贪腐问题,组织上要给予包容,支持基层干部勇于担当作为,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

(三)强化社会组织作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回归社会。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但力量毕竟有限,要让社会力量成为治理的真正主体,让治理回归社会是大势所趋。一是要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平台。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搭建形式多样的社会自治和参与平台,重点培育发展能够对政府职能承接、延伸的社会组织以及基层自治促进型社会组织等,实现社会组织规模、结构、布局与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保持协调同步;二是要建立多方联调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综合运用行政调解、社会调解、司法调解以及基层党政领导约谈结合来化解社会矛盾。充分利用社会司法力量,为老百姓提供免费、全程和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吸引更多群众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三是要探索公务服务社会化融资。公共民生事业发展,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面对县域财政普遍吃紧的现实情况,仅靠财政经费根本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可探索由乡镇(街道)党委、村(社区)和社会组织代表组建基金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由政府拿出引导资金,吸引辖区企业、居民出资,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日常管理和投融资,为公共项目提供常态化的融资服务。

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伟大工程,相信广大党员干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只要能够秉承以人民为核心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最后,对营口市委组织部、营口市委党校为我们创造的学习机会以及各位授课老师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以上是我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些粗浅见解,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关于加强和创新我区社会治理

专题调研报告

                                           西市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莫纯玉


西市区位于市区西部,行政区划总面积达311.91平方公里,总人口170480人,现辖5个街道办事处、32个社区、5个村。近年来,西市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平安建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坚持“稳中求新”的总基调,“法治”的总取向,全力维护全区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着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在几年的创建工作中,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以促进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完成创建任务。近期我们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建设

一是抓好“三个落实”,为综治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障。1、组织落实。实施“一把手”工程,责任落实到位,建立齐抓共管的综治创安工作体系。2、责任落实。区委、区政府与各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负责人都层层签订了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书,把目标管理职责和综治各方面任务具体化,加大对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地方领导的责任查究和“一票否决”力度。3、制度落实。我区统一制定了综治工作领导责任制、重大责任追究制、一票否决制、检查督导制度、述职制度、干部考核征求综治部门意见等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的、动态的、操作性强的综治工作考评体系,突出对群众安全感测评的满意度、工作创新和工作成效的考评力度,切实发挥考评的推动作用。

二是抓好“三个保障”,给予综治工作“人、财、物”三方面的充分保障。区委政法委综治工作,由区委政法委分管日常事务的副书记分管,工作人员3人。5个办事处政法委员由党工委副书记或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兼任。各个办事处都配备了综治专干,社区综治工作站站长由社区书记兼任,社区也都配备了综治专干。在我区财政状况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将综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全区综治机构建立健全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综治网络,全部做到办公场所、机构、人员和经费的四落实,软硬件的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是加强以网格化为主导的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我们按照三级网络建设的格局,我们已建成1个区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5个街道社会服务管理平台,32个社区综治工作站。整合信访、公安、司法、民政、人社、卫生等部门,建立信访接待、户籍登记办理、法律咨询、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低保办理等多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同时各办事处依托现有平台,把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人民调解中心、为民服务中心等全部整合成一个中心,即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这样就能提供老百姓“一站式”的管理、“一条龙”的服务。我们将全区32个社区按照200300户为一个网格,划分为241个区域,实行网格化的管理,每个网格至少有一名兼职社区人员、一名志愿者、一名公益性岗位人员任网格员,现有网格管理员510名,协助相关部门做好信息采集、治安防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等,并在每个网格区域内对居民、志愿者、辖区单位进行整合,以片带面、以面带块、上下联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实现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区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1.扎实推进命案专项治理、加强民转刑案件防控工作。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推进部署,树立生命至上,人命关天,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二是措施落实,务求实效,为实现命案发案数明显下降、命案逃犯存量明显下降和现行命案破案率、命案办案质量、破获积案绝对数明显提升”“三降三升”的目标,我们坚持以责任查究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落实,通过严密有效的社会管控减少命案,加强涉案受伤人员救治工作,减少死亡,降低命案,同时注重宣传教育工作,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并切实加强命案侦破工作,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三是创新载体,着眼长远。我们紧紧围绕“零发案”的目标,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巩固命案治理成果,突出防范,做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安防控整体能力,真正筑牢基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2.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工作

对重点行业和领域实施专项整改,开展了沿海海域、滩涂码头专项治理,打击养殖承包垄断经营等违法犯罪。全区政法系统始终站在对敌斗争、维护稳定最前沿,确保了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峰会等敏感节点的平稳度过。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整体破案打击效能和攻坚克难水平明显提升,市中心医院周边偷盗犯罪的专项整治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3.突出开展解决进京非正常上访突出问题。

一是全面部署,区委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召开区四大班子信访稳定工作专题会议、区信访联席会议、信访重点案件调处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对全区信访稳定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判,成立了依法解决进京非正常上访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并制定了工作措施,对维稳任务进行分解,对重点人员进行交办。二是加大突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力度。一方面对我区已经掌握的重点信访人员在全区范围内实行日排查、日报告制度,做到了可视、可防、可控,见人知踪,另一方面,对存在的信访隐患、不稳定因素开展自下而上、拉网式排查,力争不漏一人,不丢一案。三是化解与打击相结合,全力解决进京非访问题。对于进京非访人我们逐人摸底,掌握家庭生活状况和诉求,按照中央的提出的“诉求有理的或部分有理的,我们解决问题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对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对于少数缠访、闹访人员,涉嫌违法的,打击处置到位”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化解疏导,解决问题。

4、统筹推进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设。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督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责任,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一是建立完善区、街道、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三级网络。在全区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三级网络坚持实行矛盾纠纷情况月报告制度,重大情况随时上报、重要节庆日和特殊敏感期组织全区性大排查,并定期召开矛盾纠纷调处协调会,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评估研判,我们始终坚持调解工作要走在矛盾激化前面,力争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小矛盾不出社区、大矛盾不出街道、集体上访不出区、各类矛盾不上交、群体性事件降下来的目标。

二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工作载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调解工作的需要,我区在原有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组建了“帮帮团”、“志愿者亲情接待站”、“心灵氧吧”、“社区聊天室”等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的社区居民调解和维权的“特色工作室”,成为群众反映诉求的“直通车”,融洽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促进社会和谐的“助推器”,有效的化解了基层社会矛盾。

(三)以强化“特殊人群”管控为重点,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工作。

我们依据市委政法委下发的辽宁省文件要求,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管控力度,特别是对于有肇事肇祸倾向、轻微滋事行为的精神病患者重新摸排登记,信息录入“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系统”,实施有效管理,依据辽宁省实施以奖代补政策,以依法救治、人本救助、有奖监护为重点,会同公安、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对患者做到“应管尽管、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帮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更好地履行看护管理责任,有效防止肇事肇祸案件发生。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网格式精神障碍患者排查行动中,最大限度地将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管理视线。现登记在册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2人实施了有效管控,实行包保式的管理,实行责任人、监护人双向责任制。

我们还加大刑满释放人员及社区矫正对象的安置帮扶力度。对刑满释放人员实行安置帮教“无缝对接”,建立监所、家庭、单位、社区四位一体的帮教管理机制。对社区矫正人员以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为核心,以规范化、法制化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多种模式,不断开创出社区矫正工作“新亮点”。2019年,全区社区矫正中心共接受法院委托进行审前调查案件118余件,入矫96余人,现共有社区服刑人员92人。刑满释放50余人,其中省内47人,外省3人。无因监管不力而发生重新犯罪情况。

此外我们不断完善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建设,在得胜办事处红运社区率先成立了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在不改变原有四级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架构和职责任务的前提下,由地理位置和吸毒人员相对集中的街道派驻专职禁毒社工到社区戒毒(康复)中心集中办公,与区禁毒办派驻的民警密切配合,有效开展日常工作,形成集戒毒康复、尿检管控、信息共享、心里辅导、生活救助、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管理平台。2019年,全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执行率100%,全年吸毒人员综合应用系统共维护500余人次,真正做到了坚决防止吸毒人员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2015年我区被评为“全国戒毒康复示范区”。

    (四)着力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西市区受地理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六个县区中面积最小,人数较少,经济实力较弱,财政支撑不够,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遇到了挑战,面对难点,我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方法,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工作构想,取得了新的突破。

1.构建“社会资源整合平台”,为我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档升级。

全力推进“雪亮工程”工程建设,以整合社会面视频监控资源为切入点,实现了可视化指挥调度、立体化防控打击、数字化治安管理的工作目标。西市现有高清视频联网探头739个,现有单位内部探头8745个。农村出入口视频建设完成6个,三个行政村(二道、蓝旗、土城子)。覆盖率100%

沿海产业基地主要路口新建视频探头33个,资源整合完成18家单位32个探头视频建设工作。2019年,辽河老街视频改造建设共建设修复探头34个,解决重点人流密集地域管理监控。西大庙建设已经完成15个,人脸识别建完20个,提高了我区的技防能力。

2.城区专业化巡逻做到“三抓三到位”。

    区公安分局积极组织部署1.3.8分钟处置圈和10分钟20分钟封控圈的巡防工作,举力推向街面警力,不断调整巡逻防控机制。一是抓好岗前培训,二是抓好组织调度,三是抓好监督考核,确保服务管理到位。建立巡逻考核机制,由派出所教导员组成考核组,不定期对专业化巡逻进行考核,做到“小问题及时改,大问题限时改,突出问题研究改”的工作举措。

3.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筑牢平安防线。

警力有限而民力无限,我们充分利用群防群治力量熟悉地理、人员、动态等信息的优势,以“邻里守望”为抓手,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建立网格员、楼长、栋长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低保户、老党员、治安积极分子等志愿力量,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同时建立以商铺经营者为骨干的治安信息员队伍,发动商铺经营者、从业人员广泛收集社会面信息和积极举报违法犯罪线索。

(五)大力推进见义勇为工作,树立社会新风尚。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见义勇为工作,将其作为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载体,努力推动形成“人人崇尚见义勇为,人人支持见义勇为,人人敢于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是保证信息畅通,延伸触角。我们进一步加强了见义勇为先进事迹的信息收集,对各个社区居民进行了动员工作,要求社区主动上报,鼓励广大群众积极上报。同时,与公安部门、宣传部门以及相关科室保持信息沟通,及时发掘见义勇为案例,努力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件见义勇为先进事迹,且在第一时间对各类信息进行核实、上报。

二是调动资源,以人为本。我们把保护和关爱见义勇为人员作为这项工作的重要内容,协调其所属单位及社区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解决他们最需要、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和困难,为见义勇为人员办实事、做好事。

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开展清明节纪念见义勇为牺牲英烈和见义勇为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宣传阵地对见义勇为的良好道德风尚进行日常宣传。还通过召开座谈会、表彰会等形式把见义勇为宣传与见义勇为表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宣传见义勇为英雄事迹,使人民群众认识身边的英雄,形成弘扬社会正气的浓厚舆论氛围。

几年来,我区不断探索综治工作的多种模式,寻找推进工作的新亮点,运用社区新闻发布会、社区巡回法庭、校园综治工作站、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三级信访代理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几个特色载体,加强全区的平安创建工作。2007年至2015年西市区取得了省级平安(县)区“九连冠”的佳绩,2012年被评为省级平安示范区,20151月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的光荣称号,20157月,被国家禁毒委评为全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示范区。我区的信访工作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是调研中我们发现基层综治专干不少是兼职担任,人员编制比较杂,文化综合水平偏低,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对工作的创新和积累。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建议要求各基层单位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限定学历和专业要求,同时我们综治部门也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集中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是对于少部分进京非正常上访、缠访、闹访人员,且不构成违法的人员,处理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加大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化解疏导,解决问题。

三是特殊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员居住地不在本辖区内的人员,对他们的管控就十分困难,对于某些突发事件容易处理不及时,建议能否按照居住地进行管理。对于特殊群体中的某些扎吸毒存在着抢劫、盗窃、毒驾等违法犯罪现象,公安机关也多次向综治部门反映,因为这类特殊群体他们本身的病残等因素,不能对他们进行打击处理,而他们的社会危害性又极大。对于这部门疏漏于法外的危险人员建议上级部门研究出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是两新组织中也存在着对政府的平安创建工作不了解、不重视、不配合的个别单位和个人。在这方面需要我们今后要加大平安建设靠大家的宣传,加强和两新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增强对他们的服务,鼓励他们一起参与平安创建。







  • 附件:
  •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