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学员培训

首页 > 教学工作 > 学员培训

2018年春季学员学习成果资政建言篇

[发布时间:2018-09-12 09:08][阅读次数:次]

关于鲅鱼圈区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情况的

调研报告

进修一班(第一期)

鲅鱼圈区人大常委会 刘玉凡

2015年,鲅鱼圈区提出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实施战略。今年年初,本人结合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实际,对鲅鱼圈区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逐渐完善

目前全区共有金融、类金融机构166家,其中,银行25家(总行2家,分行5家,支行18家),保险公司23家,代理保险机构25家,小额贷款公司16家,融资担保公司6家,证券公司鲅鱼圈分公司4家,期货鲅鱼圈分公司1家,金融资产交易机构1家,集团财务公司1家,互联网金融机构65家。同时,形成了辽宁北方金融资产和红运商品两个交易中心,营口沿海银行和融生农商行两个总部银行,以及营口港财务公司在内的五个金融总部。

()各项金融指标持续增长

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持续增长。2015年,鲅鱼圈区各项存款余额为563.4亿元,比年初新增59.8亿元,同比增长13%2016年,各项存款余额为812.5亿元,比年初新增236.9亿元,同比增长41.9%2017年,各项存款余额达1000亿元,比年初新增142亿,同比增长48.95%,占全市的40%(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持续增长。2015年,鲅鱼圈区各项贷款余额为738.9亿元,新增119.3亿元,同比增长20.3%2016年,鲅鱼圈区各项贷款余额为948.8亿元,新增176.1亿元,同比增长23.1%2017年,各项贷款达1153亿元,比年初新增192亿,同比增长46.27%,全市贷款余额2025.3亿元,占全市的54%,贷款总量超过全省6个地级市。新增存贷款量均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

3.金融业税收持续增长。2015年,全区金融业实现税收4.6亿元,占第三产业20%2016年,金融业实现税收5.5亿元,占第三产业23%2017年金融业税收突破11亿元,同期增长100%

() 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

鲅鱼圈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营口市鲅鱼圈区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完成整理上市后备企业资料库120多家企业。目前,鲅鱼圈区已有主板上市公司1家:营口港务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主板上市公司1家:华君控股有限公司;准备上市公司2家:新东北电气、辽宁旺运红农产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排队中);地方股权挂牌公司2家:营口三农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营口百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均为辽股交交易板创新层),多家意向挂牌企业正在积极跟进。

() 不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积极开展信用贷款业务,探索知识产权、商标权质押贷款创新投融资机制和企业债券、信托等新型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一是与邮政银行合力推出“助保贷”业务,可有效利用暂不具备银行抵押条件的非标准抵押物,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二是推介建设银行“小微快贷”业务,通过分析小微企业及企业主在建设银行金融资产、房贷及结算流水等数据,发放的全流程网络自助信用贷款。

()搭建银企沟通交流平台

一是以鲅鱼圈金融网站为平台,加强政策、业务宣传,促进银行和企业之间沟通与合作,建立融资双向选择机制,推进银企互惠合作,构建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两年来共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10余次,成功对接35家企业,融资近12亿元,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二是成立了金融商会,旨在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加强信息共享,横向联谊,共同发展,现已有100余家金融机构入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业总体规模不够大,法人机构规模较小

虽然鲅鱼圈区金融业在全市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但与我国其他同等级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鲅鱼圈区金融一级法人机构只有2家银行,1家财务公司和2家金融交易中心,法人金融机构只占全区金融机构总数的8%左右。尤其是银行机构,支行数量多,总行和分行数量少,导致金融业难以形成市场主导,综合实力和带动作用不足。

(二)金融体系不够全,直接融资不足

银行因为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贷款额度小,担保不足等原因,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证券、期货等金融工具对中小企业来讲进入门槛过高,也不适宜中小企业融资。而真正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比如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数量却没有任何增长。可以说,鲅鱼圈区在投资银行、基金公司、金融租赁、汽车金融、消费金融、货币经纪等领域机构建设还是空白。

(三)金融创新发展水平不高,与港口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

作为营口港所在地,港口经济已成为带动鲅鱼圈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发展港口经济的过程中,鲅鱼圈区在引导金融为港口企业和相关产业链条提供针对性服务水平还不够高,金融产品不够多,融资方式单一。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够强,离岸金融市场尚未形成,港口金融与港口经济还不相适应。

三、几点建议

(一)统筹规划,确保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科学性

一是要对鲅鱼圈区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进行准确定位。鲅鱼圈区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应当立足营口港,依托环渤海地区,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积极构建机制合理、机构完善、交易活跃、人才汇聚、环境优越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体系,以投资、融资服务为主体,建设东北地区金融中心,逐步发展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要以强化创新驱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持续协调推进为原则,健全发展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激励、引导、保障机制,制定和完善促进、鼓励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交流与合作,建立和完善金融合作机制,提高鲅鱼圈区金融业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全面推进港前贸易,提高金融总量和货币供应量

目前,金融总量不够多、货币供应量有限是造成金融业总体规模不够大、法人机构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作为港口城市,鲅鱼圈区做大金融蛋糕,必须依托港前经济,大力推进港前贸易、仓储物流、货运代理等,吸引更多、更高级次的金融机构落户鲅鱼圈。营口港是东北粮食运输大港,据统计,2017年营口港的货物吞吐量3.6亿吨,港口粮食的运输量3100万吨,而粮食的落地量(在鲅鱼圈区有贸易公司,在鲅鱼圈区纳税)只有580万吨。可以看出营口港的粮食运输总量很大,但经过鲅鱼圈区贸易公司的粮食总量却很少,也就是说只有不足20%的粮食在鲅鱼圈区产生税收。如果所有从营口港运出的粮食都在鲅鱼圈区落地纳税,那么鲅鱼圈区的金融总量将会大幅度增长,从而带动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因此,如何吸引粮食贸易公司在鲅鱼圈区注册,促进粮食落地产生税收,增加货币供应量,是当前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区政府要学习南方沿海城市的先进做法,出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建立粮食交易中心,优化服务环境,对所需的各类行政审批手续办理实行“绿色通道”,引进配套的金融产品,使粮食贸易在我地扎根,推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金融招商引资力度,以港前贸易为依托,大力引进PE投资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结算中心等新型金融机构落户,壮大金融资源和服务市场。二是借鉴东南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探索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公司和民间资金登记服务机构,研究出台监管办法,逐渐建立民营资金周转服务体系,解决民间资金投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之间的矛盾。三是努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培育拟上市后备资源,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运用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设金融服务中心

学习借鉴上海、天津、烟台等地促进金融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建设金融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建立激励、引导、保障机制,增强吸纳能力,聚集金融资源,强化薄弱环节,促进金融发展。一是成立金融孵化基地,为入驻鲅鱼圈区的金融机构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保姆式”服务,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制定出台鼓励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规范发展证券、财富管理、期货等投资咨询服务机构,形成各类金融服务中介机构积聚、功能完善的市场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三是成立投资管理公司,开展非金融资产管理、项目投资咨询,企业管理咨询,企业营销策划,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外包、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知识流程外包、商务咨询服务等。由投资管理公司控股成立金融业发展基金和风险补偿保障基金。金融发展基金负责政府优惠基金发放和政府债务化解工作,同时参股文化旅游投资发展集团。风险补偿保障基金,为化解金融风险做好对冲准备。

()完善金融人才政策,鼓励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制定金融人才培养、引进计划,鼓励金融机构以及相关单位通过市场机制,引进各类高层次、紧缺的金融人才。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为高层次紧缺金融人才在落户、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便利。要研究制定金融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配套措施,建立金融人才储备库,建议引进高端金融人才,组成金融顾问团队。对银行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以及金融密切相关的有关经济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和咨询;为区域经济和宏观经济运行提供重要的分析报告和信号,克服目前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分散性,使管理工作更加完善有效。

新时代营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瓶颈及对策探究

进修一班(第一期)

市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广电局

近两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文化产业发展也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通过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以规划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着力点,以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为重点,建设和规划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促进了文化产业群体的长足发展。但调研发现,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和难题,亟待破解和攻关。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据统计部门反馈数据,2017年营口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9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重1.9%;涵盖印刷复制、乐器制造、温泉休闲、广播影视、文化演出、网络服务、文化旅游、报刊发行、图书音像、创意动漫、歌舞娱乐、文化会展等十余个门类文化产业群体,其中印刷复制、乐器制造、温泉休闲游为优势产业。截止到201712月,全市共有数字影院23家,年实现票房收入9000万元;全市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5家,年实现产值1.3亿元;现有数字电视用户54余万户,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现有印刷包装企业167家,从业人员835人;复印企业321户,从业人员720人;报刊发行单位6家,从业人员320人;书刊经营单位235个,从业人员705人,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音像制品经营单位85个;网络经营单位432个,从业人员1728人,年营业额1亿元以上;娱乐场所249个。现有综合性大型剧场3个,分别是辽河大剧院、文化艺术中心剧场及鲅鱼圈区保利大剧院,年演出场次400余场,年营业收入1600余万元。

二、制约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营口市文化产业在平稳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不高、知名品牌较少、高端创意和管理人才不足等问题。

(一)进取意识还不够强烈

与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相比,我市文化产业思想解放程度、观念更新程度还远远不够,工作中还缺少强烈的发展意识、创业意识、开放意识,缺乏敢闯、敢干、敢担风险的精神。基层领导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理解不深、重视程度不够,抓基础经济的关注点高,抓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

(二)部门协调还不够顺畅

提升文化产业质量,不是靠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实际工作中各部门横向协作缺乏协调性,市县上下沟通缺乏一致性,战略性工作缺乏系统性,阶段性工作缺乏责任性,总体工作缺乏工程性,没有找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长点。据调查,有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还仅停留在书面上,缺少资金和项目支撑;有的规划了文化产业发展项目,但政策支持不到位;除文化服务业有专项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外,印刷包装业、乐器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等方面还没有针对性的专项发展规划和优先扶持政策。

(三)项目建设还不够科学

有些文化产业投资者“墙头草、随风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有些文化产业项目重复建设,各自为战,文化产业项目间缺乏有机配套和衔接,既发挥不了文化产业项目的预期作用,又造成投资者投资损失,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不理想。鲅鱼圈温泉本是我市一大特色,但因缺乏整体文化旅游规划,投资者蜂拥而起,开发了大片温泉文化休闲场所,同质化竞争激烈,经济效益苦乐不均,只能陷于价格竞争怪圈,整个行业利润捉襟见肘。

(四)新兴产业发展还不够有力

文化产业分为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是指演艺、艺术品、广告、电影广播电视、体育活动、旅游等产业;新兴文化产业是指以数字科技为特征的传媒、动漫、游戏等科技含量及互联网应用广泛的文化产业业态。调研了解到,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不仅企业数量极少,规模偏小,更不具备影响力,这就决定了本区域文化对年轻人的消费吸引力明显不足,不具有文化的勃勃生机。

三、推进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针对上述瓶颈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要立足营口的城市特点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尽快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域文化深度挖掘相融合,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走出一条“以文化打造产业,以产业复兴文化”的全新发展道路。要重点扶持和打造跨地区、跨行业、辐射全国、实力雄厚、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组建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规划一批强势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构建区域特色鲜明、布局结构合理、后发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格局。

(二)培育市场主体,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总量规模

加快印刷产业园、乐器产业园、西炮台遗址公园、盖州古城、金牛山考古遗址公园、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每个园区(基地)都要有鲜明的产业定位。要重点扶持大族冠华、东盛实业、辽河老街、艺术剧院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发展。要坚持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依托,立足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促进制造业、数字内容产业、人居环境、旅游、特色农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实施西炮台遗址保护工程,建设遗址本体、湿地生态、堤坝滩涂游览区和海防主题展览区,打造成集海防遗址考古和现代海防武器展园为一体的遗址公园;规划实施盖州古城保护工程,建设古城核心保护区和大清河景观带,打造成建城历史悠久、格局特色突出、传统建筑聚集的东北古城文化体验区;规划实施金牛山古人类遗址保护工程,立足遗址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兼顾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功能,建设遗址展示区和考古体验区,打造成集考古研究、遗址保护、旅游开发为一体的大遗址公园。各市(县)区要重点办好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企业和项目入驻。

(三)打造展示平台,进一步彰显地方文化产业特色品牌

要积极参加省级以上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评选活动,制定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评定细则和奖励办法,命名若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形成“一县一品”辐射态势,每年都要表彰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物、优秀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要办好乐器产业博览会等文化展会,办好海滨温泉旅游节等文化节庆,增加工业、农业、体育、食品、旅游等行业展会的文化魅力,把文化会展和节庆活动打造成我市文化产业的靓丽名片。要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进行科学保护利用,做好北海国家级摄影基地、辽河老街金牛山古人类遗址的规划发展工作,综合有序环保开发影视外景资源。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大力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等力量,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培育、发现一批业内领军人才。大力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工程,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市场化手段,采取团队集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和优秀专业人才。大力实施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有效提升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等各类文化设施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将学艺者纳入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范畴,并提供资金补助、免费培训等扶持。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奖励制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创新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发挥文化产业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信息沟通和经验交流,推动文化产业有序发展。

关于加强新时代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思考

进修一班(第二期)

营口市站前区委 王宏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界定党支部的职责任务,对于加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时代新形势下,党支部如何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着眼新使命和新任务,完成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提升组织力,是当前每个基层党组织需要深刻思考的课题。多年来,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在支部建设上,坚持“管、育、建、问、做、督”六字工作法,全面推动了基层支部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下面,结合全区支部建设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坚持“六字工作法”,全面夯实基层党支部建设

(一)“管”在一线,用制度抓实支部建设

抓实基层支部,根本在于落实基本制度。第一,建立书记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完善“书记抓党建”的考评任用机制,实行“三述三评三考”,即向党员述、向班子述、向上级述;上级评、党员评、群众评;考品德、考服务、考业务,切实把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一线、压力传导到一线,并把考评结果作为实绩评定、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第二,建立“基层党建工作问责制”。坚持推行“四步问责法”,即支部书记“签订党建责任书”,实行年初公示、季度晒果、半年反馈、年终问责,对不能履行党建责任的支部书记进行约谈、督办,形成承诺、做实、严评、追究“四位一体”的问责体系,进一步激发抓基层党建的动力。第三,建立联抓联建工作机制。以支部为单位,建立“抓整合、整合抓”的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辖区学校、医院、企业等资源,形成联席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大支部”“大党建”工作格局。

(二)“育”在一线,用队伍抓实支部建设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战斗力、号召力,必须提升支部队伍建设。第一,打造“领头雁”工程。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通过派能人、找高人、用好人,充分发挥好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同时,加大支部班子建设力度,备足后备人才,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号召力。第二,打造“开放式”平台。以分层次点对点培训、阶梯式培训、集中式培训等形式,开办了“机关开放讲堂”“社区红色讲堂”“岗位技能大练兵”等平台,全面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为全区快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第三,打造“智慧化”学习。建立“党群e站”,开设党建、干部、人才等十大版块,让干群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同时,打造“微信+”互动平台,以支部为单位,通过“微平台”向党员推送“两学一做”必学书目及内容、时事政治等“微消息”2000余条,访问量超过30余万人次,受到党员群众的喜爱。

(三)“建”在一线,用阵地抓实支部建设

提升基层支部的辐射力、凝聚力、服务力,重要因素就是组织设置合理、阵地建设规范。第一,在组织设置上下功夫,以“覆盖化”提升辐射力。全面优化基层党支部模式,建立“支部+物业”“支部+商圈”“支部+楼宇”“支部+合作社”“支部+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型党组织。以专业市场、行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社会组织等为依托,建立各类产业型、商圈化党组织,确保基层党组织覆盖到位。第二,在阵地建设上下功夫,以“标准化”提升凝聚力。着力抓好基层支部场所建设,实行“三步走”。一步走,对有独立活动场所的支部,全面投入资金,加大对场所规范化建设;二步走,对没有活动场所的支部,整合辖区资源,采取与物业共建、与企业共建等方式建立标准的活动室;三步走,对辖区资源不丰富的支部,采取支部与社区共建的方式,在社区建立2-3个“支部活动室”“支部之家”等,定期在社区开展日常活动,充分发挥其综合效应。

(四)“问”在一线,用纳谏抓实支部建设

近年来,站前区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联系,在基层建立了“问政问事栏”,统一配置征求意见箱、活页纸、胶水、便民袋及制作宣传板,专人负责、及时反馈、件件落实;建立“党代表会客厅”,每周公示党代表名单、会客时间,采取“挂号问诊”的方式,全面打开倾听群众呼声的渠道;建立“党员议事厅”,定期组织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在议事厅建言献策,反馈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推进基层支部问在一线、服务在一线。近两年来,累计收到问题、建议5000余条,解决实际困难4500余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500起。

(五)“做”在一线,用项目抓实支部建设

近年来,站前区将支部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项目,全面实施三大项目工程。第一,实施“关爱工程”。建立“互助关爱基金”“爱心超市”“党员服务站”等项目,对党员每逢“七一”等重大节日必访、生病住院或去世必访、生活遇到困难必访,每年关爱党员群众均在千人以上,党员归属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第二,实施“特色工程”。在城市基层支部创新开展“四联工作法”,搭建“智慧+”党建平台。在机关支部全面开展“党建规范化工程”“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在“两新”组织支部持续打造“红帆引航”“四百+”工程。在农村支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5微党建”工作。在学校支部,完善党建工作管理体系,推动党建活动“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形成全区各领域基层支部党建有特色、有亮点;第三,实施“星级工程”。对基层支部设定“十星标准”,支部所辖党员80%以上被评定为“十星党员”,支部则被评为“十星党支部”。2012年至2014年,全区共评定“十星支部”166个,每个支部奖励5000元,累计下发奖励资金近90万元,全面激活了支部党建活力。

(六)“督”在一线,用群众抓实支部建设

全面转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作风,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支部服务群众的监督力度。第一,全面推行党组织谈话监督办法,上级党组织通过开展定期谈、日常谈、随机谈等办法,全面监督基层支部和党员服务质量;第二,在网上开通了“党员论坛”“群众专区”“部长信箱”等,在微信公众号中还设置了便民服务专栏,党员群众可在专栏里发布监督信息,扩大监督途径和监督渠道;第三,为基层党支部配备监督热线,公开联系方式,下发“服务联系卡”,切实保障党员群众关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二、目前支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支部党员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灵活性

目前,支部在流动党员后续管理上还存在“空白点”;社区、农村支部党员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基层支部个别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还不强等。针对这些问题,基层党组织还缺乏具有一定针对性、灵活性的管理措施。

(二)基层党务工作者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是越到基层,头绪越多,工作越细,任务越重,这就凸显了“人”的关键作用。有的基层党务工作者受文化水平所限,虽然对党建工作热情度高,但在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内容、形式等方面办法不多;有的老党务工作者由于年龄偏大,对做好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较强的党建工作显得力不从心等等,这也制约了支部党建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基层党组织挖掘选树典型还不够突出

近年来,很多党组织只注重了学习全国、全省乃至全市的典型,忽略了自身典型的选树和培养,导致身边的优秀党员没有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也使个别党员放松了对身边典型的学习意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三、加强基层支部党建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把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作为支部建设的根本

制度是基层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保障,基层党支部要想适应当前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就必须要建立能够推动自身发展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基层党组织联系党员群众机制、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机制、上级党组织关心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关心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关心服务群众等有效机制,实现党建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从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发挥党员服务群众的表率作用,发挥党员群众服务区域发展的先锋作用,不断提升组织力,真正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二)把提升党员党性意识作为支部建设的前提

如果说基层党支部是一棵大树,那么党员则是树的根、枝、叶,个体是构成群体的基础,基础不牢,则树木枯干。做好基层支部建设,前提是要做好党员党性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要切实保护好党员在政治、生活、工作上的各项权益,真正调动党员为党工作、为党服务、为群众办事的党性觉悟,要通过一系列的培养培育、活动引导、谈心谈话、实践交流等渠道,树立党员正确的“三观”,增强敢担当、会担当,敢创新、能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用担当承载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用创新成果提升党的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每名党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把密切联系服务群众作为支部建设的目标

基层支部党建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发现、解决、服务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把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载体放到服务基层和党员群众上。绝不能把党建工作作为面子工程搞形式主义,要真正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接地气、吸营养。广泛开展“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工作,把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和服务区域中心工作作为四个抓手,做到党建工作与民生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支部建设内涵。

攻坚克难 精准施策

打好山区扶贫脱贫工作主动仗

关于大石桥市黄土岭镇的调查及建议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九三学社营口市委

扶贫脱贫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最近,我们对大石桥市黄土岭镇的经济发展及扶贫工作进行了调查,与农村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及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黄土岭镇的基本情况

黄土岭镇位于营口市最东部,辖区面积197.67平方公里,是大石桥市区域面积最大的乡镇。有土地面积1174.3公顷,森林山场13333.3公顷。黄土岭镇的地域特点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属东高西低的丘陵地势。大清河上游自东向西流经全镇。黄土岭镇辖20个行政村,19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100户,人口35000人。

几年来,黄土岭镇党委和政府带领全镇人民,依托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出了一条山区经济的发展新路。201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40900万元,财政收入29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390元。

二、从黄土岭看我市东部山区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黄土岭镇干部群众反映,当前,我省东部山区脱贫致富有“四难”。

(一)产业结构优化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在农民也想调整产业结构,但是种什么、养什么能够持续增收,他们心里没数。上个世纪90年代黄土岭镇曾是大石桥市重点果树区,年产量在几千万斤以上。由于当时东部各乡镇都上果品产业,盲目发展,导致供大于求,果价大跌,农户损失惨重,大量果树被砍伐;2003年,黄土岭镇开始大量栽种五味子,种植面积一度达到4000亩。五味子苗每棵卖到1元钱,每斤五味子湿果卖到7元。由于一轰而上,又加上缺少深加工,造成五味子价格大幅下跌,2014年五味子湿果每斤仅卖到1元钱。2016年,五味子面积锐减到500亩。农民群众说,农村脱贫致富必须产业先行,但应选准项目,适度发展,防止一轰而上,导致产能过剩,农民受害。

(二)自然资源开发难

黄土岭镇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硼、金、铁、砷、铝、锌、长石、橄榄石等。硼石现已探明的储量近30万吨,金矿储量10万吨左右。但黄土岭镇是营口市水源的重要保护区,全镇四条河流全部流入石门水库。近几年由于加大了水源地环境保护力度,黄土岭镇关闭了两家大型硼砂企业、60多家小硼窑、20多家小选金厂、10余家小炼铝厂,使3000多名本镇农民下岗,全镇年平均减少收入3亿元。虽然农民也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但守着资源却不能开发,他们还是觉得怪可惜的。

(三)承包土地流转难

目前黄土岭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承包土地还是分散经营。人们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其结果是成本高,效益低,收入少。据测算,2015年,农民每种一亩玉米,除去种子、农药、化肥、运费,只下剩300元,还不包括外雇劳力费用。伏家村一村民算了笔账:2015年家庭收获苹果2万斤,除去农药、化肥、套袋等费用,纯收入只有6000元。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还不如外出打工合算。大多数农民群众盼望能有好的项目把自家的土地给流转出去。

(四)社会保障实施难

黄土岭镇共有特困户1114户,其中,贫困户300户、因病致贫户200户、五保户173户、盲聋哑痴呆傻人员600人。这部分群众是农村脱贫致富最需要关心关注的对象。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逢年过节送米送面、送钱送物,但是只能解一饥而不能解百饱。扶贫救助了多年的困难户仍是困难户。农村基层干部认为,对这些人的精准扶贫,必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三、关于我市东部山区脱贫的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对我省东部山区扶贫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产业扶贫,项目精准,增强东部山区的“造血”功能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收入。”发展经济是解决“脱贫不返贫”根本之策。农民热切盼望省市党政及有关部门帮助、指导山区选取好的产业项目,调整好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这几年黄土岭镇饲养的轿顶驴已经成为营口市的知名品牌。红峰村饲养梅花鹿千余只,属营口地区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和繁育基地。七一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带领群众发展食用菌,香菇养殖户已达到120户,成为山区发展经济的新兴产业。东部山区乡镇还可以大力发展苹果、南果梨、大李子、大榛子等优势果品产业,发展柞蚕、山野菜、中草药等林下经济,发展圈养野猪、野山鸡和笨鸡、鹅等饲养业。总之,东部山区应立足于山区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形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再比如,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产业是一条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黄土岭镇有号辽南第二高峰的老轿顶自然保护区,有奇峰林立,浑然天成的小石林景观,有峭石突兀、直插云霄的鸡冠砬子山,还有虎皮峪水库周边秀美风光,特别适于发展生态旅游业。我省东部山区都有一些独特的风景和历史人文遗迹有待开发和利用。适合城市居民回归自然、渴望宁静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需求,加快山区休闲农业观光、原生态旅游和体验式采摘游等沟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应对山区特色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适度拉长产业链,向优势产业精深加工要效益;三是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组建专业市场、发挥“互联网+”销售优势、建立一支懂市场会经营的经济人队伍,形成集聚和品牌效应,使山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四是落实土地流转政策,凡能集中经营的土地都应提倡流转,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销售渠道畅的现代农业,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繁荣和振兴山区经济,推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二)、精准识别,应保尽保,实行扶贫线、底保线、五保线“三线合一”

1.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要通过组织扶贫工作队、入户调查组等方式,对东部山区乡镇进行进村入户,精准识别,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采集最准确信息。建立信息档案,每人一份,并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应精准识别致贫原因,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区别情况,精准施策。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和户应组织他们发展种养业及服务业,帮助落实项目并给予资金扶持,而且要有人负责实施,直到彻底脱贫。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要落实救助政策,长期包扶和救助,在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救助、意外伤害保险等医疗保障基础上,建立特困人口医疗保障基金,实行医药费全免政策。对于盲聋哑、痴呆傻等残疾人,政府及救助部门应进行集中供养,不能让他们四处流浪,到处乞讨。

(三)综合施策,结对帮扶,做到扶贫帮困工作全覆盖

精准扶贫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样扶”和“如何退”的问题。实行结对帮扶,要注意发挥好五个作用。

1.发挥好感情帮扶的融入作用。扶贫工作者要“身入、心入、感情融入。”扶贫工作队和选派的第一书记要把贫困户当亲人,把贫困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结对帮扶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罢休。

2.发挥好政策帮扶的带动作用。要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等政策落实力度,着力抓好定点扶贫、移民扶贫、整村扶贫工程和“千企百村对接帮扶”活动,带动贫困户脱贫。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增强精准扶脱贫的硬实力。推广“政府扶持大户、大户带动贫困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支持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主体,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实现贫困户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

3.发挥好产业扶贫的引领作用。要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按照 “产业引领项目”的路子,推进山区资源与本地企业和国内外企业嫁接,在产品开发、资本运作、资产重组、技术研发等领域趟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

4.发挥好工作帮扶的蝶变作用。扶贫先扶志,“输血”更造血。通过增强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来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要倡导“勤劳致富光荣、自立脱贫可贵”的精神,增强贫困户脱贫的主动意识、奋进意识和敢为人先意识,防止等靠思想和懒惰情绪滋长。

5.发挥好资金帮扶的助推作用。资金帮扶是脱贫的源头活水。要实行“多个渠道筹集,一个池子蓄水,一支笔审批”的扶贫资金投入和使用制度,整合扶贫资金来源,统筹扶贫资金使用渠道,防止扶贫资金被占用和挪用,发挥好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

关于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的调研报告

进修三班

站前区八田地街道办事处 刘峥嵘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方面,也是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有力手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社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服务效率和质量全面提升,结合我街道社区工作实际,近期我带头对社区服务中心运行、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社区管理和便民服务工作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八田地街道办事处基本情况

八田地街道办事处位于营口市中心,市府路渤海大街北地段,面积2.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6985人,常住人口17154户,39742人,暂住人口1958人。辖富强、惠安、三楼、五大门四个社区,现有67名社区工作人员,1个党总支(红运大饭店党总支),38个党支部,1610名党员。营口市委及主要商业企业、宗教场所、教育机构均座落在辖区内,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发展中心,居住人口相对密集,但老旧小区也较多,城市建设和管理存在诸多难题,可用于街道社区办公场所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资源也十分有限,除五大门和惠安社区达到规范化社区建设标准以外,三楼和富强社区均缺少方便居民群众的社区服务和活动场所现有的办公条件只能基本维持社区干部正常工作,群众办事多有不便。近年来,街道办事处将社区治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列入街道重点工作之一,以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组织推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治理机制,强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努力提升社区建设水平,积极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基础。

(一)体制机制科学高效

“两委两站”模式较好地理顺了政府和社区的运行关系;积极推行民主选举社区居委会干部和公开考聘社区工作者相结合的复合式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模式;有效推动“社区、社团、社工、社区志愿者”四社联动,已在惠安社区成功试点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管理新机制。围绕涉及群众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探索建立以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多种协商议事形式为补充的民主工作机制,引导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

(二)基础设施逐步升级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申请将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纳入民生工程,通过新建、改扩建、整合等多种形式对四个社区服务阵地进行升级改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三)服务体系走入正轨

发挥行政、志愿互助、市场三方面作用,初步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着眼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各部门与社区相关的公共服务内容不断向社区延伸。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

(四)工作效能明显提升

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三个有条件的社区都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模式,使社区服务全覆盖、无缝隙。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社区去行政化不够彻底

社区的人、财、物由街道管理,事实上成了基层政府的下属组织,承担了许多党委政府下移的职能。虽然“减负增效”专项治理行动使社区负担有所减少,但社区反映,虽然牌子摘了,机构取消了,但有些工作职责没有根本取消,社区的刚性行政负担和工作内容并没有实质性减少,挤占了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绝大部分精力。

(二)社会组织发展劲头不足

目前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中,公益类、慈善类社会组织较少,多数是行业性协会、社团和民办非营利性机构,有的行政色彩浓郁、有的活动经费缺乏、有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同时,当下出台的一些优惠和扶持政策比较分散,配套实施机制和保障措施不系统,激励扶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总体上看,直接提供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数量比较少,承接政府转移服务的能力有限,不少可以由社会力量承接的公共服务仍然是政府唱主角,社会组织在数量、经济贡献、社会服务、人才队伍等方面都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亟需顺应形势、改革突破、创新发展。

(三)社区队伍建设不够平衡

社区工作者队伍需要规范化管理,整体素质仍需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既有居委成员及聘用人员,又有职能部门招聘、下派人员,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导致人员管理难以统筹,考核评议标准缺乏统一规定,人员生活补贴待遇不一,但普遍不高。对于年轻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社区工作者流动性较大,尤其是高学历年轻同志,往往将社区工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跳板。

(四)社区服务项目相对单一

社区由于受人员、经费、场所等问题的制约,虽然开展了一些服务,但是贴近群众、群众最迫切的服务还没有开展起来或开展不到位。如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由于市场、条件、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提供再就业培训和岗位信息搜集与开发等方面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五)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仍存短板

部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够完善,没有达到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两个社区缺少活动场所,一个社区还没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对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和制约。

三、工作建议和思考

(一)强化社区管理

认真落实“减负增效”要求,严格实行准入清单,加强源头管控。对部门事项特别是行政性工作任务进入社区,必须经过社区建设管理机构批准或协商,并由政府提供经费支持。改变社区考核评比机制,将群众满意度列为主要评价标准,禁止把台账、奖牌、挂牌及组织机构、活动阵地等列为社区的考核评价指标。加大对社区建设的人财物保障力度,推动公共资源向社区下沉,健全增长机制。统筹政府各部门的政策资源、资金项目、工作职能等,促进各方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强化激励措施,深化共建协作,推动辖区各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构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优化体制机制

推进政府主导与基层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改进基层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导功能,增强面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突出社区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优化基层党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增强社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健全居民委员会组织,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保障社区群众享有更多民主自治权利。

(三)助力社会组织

适当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大力扶持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推动其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遵循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和管理规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法规政策,综合运用监督评估、财政扶持、资质准入等手段,引导社会组织通过有序竞争承接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组织结构布局的优化。完善社会组织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懂政策、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投身社区社会组织中,提升社会组织的综合能力和质量。拓展多元化投入发展渠道,在财政扶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企业资本、民间资本的支持和投入。

(四)重视依法管理

强化基层群众自治法律法规宣传,深入贯彻《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居民委员会依法、依规、依章、依约自主管理居委事务。引导和支持社区基层组织、行业和社会团体通过规约章程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治理规则体系。同时,加强审查监督,确保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不与法律规定相冲突,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

(五)抓强队伍建设

着力推进社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实行社区工作者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志愿者骨干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各类专业人才参与志愿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队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权益保护机制,多层次充实社区建设队伍,为社区治理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推动设施农业建设

汤池镇设施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进修三班

大石桥市汤池镇人大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对传统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一种更根本性的变革与进步。近年来,汤池镇按照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并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的经济效益。

一、汤池镇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汤池镇位于大石桥市东17公里,地域面积137平方公里。南临盖州榜式堡、高屯,北接海城、英落,辖22个行政村,人口4.3万,耕地5.1万亩,林地10万亩,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汤池镇没有矿山资源,仅有两个乙类矿山开采建筑石,与东三镇相比矿山资源贫乏,有山无矿;汤池交通发达,省级、县级四条干线交汇通过,成为大石桥市东部的交通枢纽。

汤池镇现有设施农业1509亩,已建日光温室大棚310亩共68个,冷棚1199亩共202个,主要以种植水果和蔬菜为主。现有采摘园3,面积155亩,主要种植草莓、油桃、葡萄、西红柿,由于大量施用农家肥,采用生物农药和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果品质上乘,消费者既可以享受和体验到采摘带来的快乐,又可品尝到纯正的农家饭菜,每个棚效益在6-8万元之间,每个采摘园收入均在50万元以上。食用菌蔬菜基地1,占地面积180亩,有冷棚70栋,菌棒56万棒,棚内面积50亩。该基地集食用菌制种和生产于一体,20186月预计生产食用菌90万斤。冷棚甜瓜265,主要分布在岫水公路两侧,有塔峪沟村、三家子村和东苇村三个行政村。这三个村实施公路带经济,香瓜主要在公路两侧销售,每斤价格4-8元,每斤高于市场价格2元,亩收入2万元,收入可观。冷棚西瓜520,主要分布在金家新村、二道河村、祝家新村,近几年西瓜市场价格平稳,每斤在1-1.5元之间,每亩收入达1-1.5万元。冷棚网纹瓜,2018年汤池镇新引进网纹瓜60亩,实行订单农业,每斤2元,亩产量1万斤,经济人每亩已付定金3000元,产品全部销售北京。还有大棚油桃、大樱桃、葡萄、菇娘等174亩,效益可观。20172018两年呈现较快发展趋势,设施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面积增加近500亩,但是总体上看规模较小,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大。

二、制约汤池镇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设施农业总体规模不大

目前汤池镇设施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采摘园区、食用菌基地、西瓜专业村等,但是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较少,这说明多数群众对发展设施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的认识不足。

(二)技术管理不到位,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全镇仅有高级农技人员2名,由于技术力量的不足,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部分温室大棚结构简单老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与数量化和指标化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所以当前设施条件下的产品质量还在低品位徘徊。

(三)资金投入不足,群众自身投资能力不强,政府扶持资金较少

目前,建一栋棚内面积1.5亩的温室大棚需要自15万元左右,建设一栋棚内面积1亩的钢结构冷棚需要资金3万元。这对于普通农民是难以承受的。虽然政府对建设设施农业有补贴,但是目前政策只针对规模以上的设施农业项目(设施农业棚内面积要超过10亩)。设施农业建设不够规模的群众得不到相应补贴,农民只能靠借款、贷款等方式发展设施农业。虽然效益较好的温室大棚每栋年收入4万至5万元,但是由于收回成本就需要3至4年的时间,而农民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投资发展设施农业。

(四)土地流转难度较大,使集中连片的发展模式受到影响

目前,农村正在开展土地确权工作,农民的土地权益意识进一步增强,农民可以自主决定种植作物的品种。甚至有些农民存在“自己不发展、也不让别人发展”的小农思想,导致有发展意愿设施农业的个人、企业甚至镇、村两级组织土地合理流转中的困难加大,从而影响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的发展。

三、汤池镇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正确引导,加大宣传组织推动力度,提高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动性

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帮助有意愿发展设施农业的个人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组织参观拉练、开座谈会、媒体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处。靠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让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发展设施农业增收致富的实例,充分调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二)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积极争取上级农技部门的支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队伍。针对农户缺乏技术管理方面知识的情况,加强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通过培训,保证每个种植户都有一个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科技明白人”。

(三)加大扶持力度,依托优势产业资源,推动设施农业格局的形成

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设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稳定甜瓜、西瓜生产的基础上,引导农户发展特色种植,让食用菌、水果等特色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2.整合壮大集体经济项目和扶贫攻坚项目。引导和鼓励村集体利用壮大集体经济项目和扶贫攻坚项目,发展设施农业,突出项目带动作用,形成规模效应。

3.政策上要扶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补贴资金投入力度,建议政府不仅对规模以上的设施农业项目补贴,单个或者几个大棚也要给予补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扩大设施农业规模。

(四)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土地流转,引导村里形成村民公约,在不违反法律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村委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流转民约,保证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防止“肋条地”现象影响设施农业项目实施。

(五)提升设施农业的档次和水平,推进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只有形成相当规模,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使得资源优势得到有效利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采取加大投入等政策措施,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加快设施农业的发展,全力提升设施农业的档次。

  • 附件:
  •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