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因时而变的伟大尝试,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则是护航发展的思想武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彰显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实践伟力,更展现出蕴含其中的哲学智慧。
顺应大势,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曾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随着世界历史形态的演变,惟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主动。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实践探索中,既要以史为鉴,明确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不走偏,也不激进,还要坚持问题导向,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剖析出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的思想智慧,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首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之义,也是必经之途。正所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于社会发展的动态演进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运动规律贯穿始终,一旦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那么“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就在于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水平,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其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重在“审度时宜”,更要精准把握“时宜”。综观“两个大局”,思考的立足点不能局限于“一国一地”,而是要拓展至世界历史的高度,全面把握“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的演变规律”,科学预判其间的潜在风险和未来机遇,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在世界潮流中顺势而上。最后,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的坐标定位。历史犹如智者,让我们可以从“古往今来”的动态发展中,统筹把握不同时空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需要认清“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进而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历史潮流中的定位。
辩证应变,协调统筹改革工作的全面部署。在谈及改革的方法论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蹄疾步稳”,要懂得“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意味着改革势必要触及某些既得利益者,然而,正是这种“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改革精神,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但仅有“壮士断腕”之勇猛,难成民族复兴之宏图。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总结过往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还要意识到“全面深化改革”不是针对某一领域或是某几个领域,“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贯彻系统观念的原则,在实践中加强“整体谋划、系统布局”,同时注重“相互配合、协同高效”。《决定》以“总目标”为根本方向,用“七个聚焦”按章法、有节奏地谋划部署改革举措,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智慧。
聚焦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方法论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基本原则。所以,改革不是求新而创新,也不是为了“少数人富起来”,而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与民共享成果。
首先要把握人民诉求。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充分尊重群众对于改革的意见和愿望,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为现实。其次要坚守人民立场。国以民为本,人民是推进改革的参与者,也是改革成果的检验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成效的标尺,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最后还要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一个社会的改革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推动,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通过解决人民“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才能使民众真正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目标,进而主动支持改革,并且积极参与到改革的过程之中。
中共营口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部讲师 孟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