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

市情研究

首页 > 科研工作 > 市情研究

营口地名趣谈系列之三

[发布时间:2013-05-15 08:46][阅读次数:次]
营口文化源远流长,营口变化日新月异,留住往事的记忆,加速营口率先崛起。
营口地名趣谈系列之一:
海口医院
    其遗址位于现营口市第四中学。
    民国八年(1919年)七月辽沈道尹荣厚派伍连德博士在埠内进行疫情调查。此后,民国九年(1920年)七月十日在原习艺所旧址建立检疫医院,海口医院因向西便是大辽河入海口,所以当时人们称之为"海口医院"。正式名称为"海口检疫医院"。为四合大半封闭式院,座北面南,北临辽河岸,西接西潮沟。建筑房屋80余间,屋顶多为瓦楞铁板和水泥瓦覆盖。采用外国建筑形式,有主楼一座,造型别致,红砖磨缝,做工精细,设施完备。
    该院初建时院长伍连德,并兼总医官,医院设总医1人,医官2人,看护男女若干。负责检疫卫生事务。
    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杨敬之接任院长。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海口医院由满州国财政部接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又归伪民政部卫生司管辖,更名为"营口海港检疫所"。院长温锦昌主其事,设普通科,有女护士长1名,处科医官1名,药剂师1名,看护男女若干人,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海口医院是专门检验进口轮船及随行人员是否有传染病菌的防疫医院,为防止外来传染病菌在埠内传播。外来轮船均需经该医院检查方可停泊码头。该医院在当进还主治流行的霍乱病,平时也开诊治疗其它疾病。
太古码头
    自清咸丰十年(1861年)营口被迫开港后,英国首先在埠内设立太古船公司,并先后修建码头多处,太古码头便函是其中之一。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修建其遗址位于现胜利街道办事处延风里、营口市日用塑料厂处。"太古"名词是从英国传来,译音原意为"虎狮",总号设于英国伦敦。分为东西两处码头,实际人们通常指的是"西及古码头"。该码头投入资金55万英磅。主要建筑二层红砖楼房,楼下设有地下室,为锅炉用房。该楼坐北面南,石头基础,砖木桔构,所用红砖皆从英国运来,建筑面积2505平方米,占地面积6050平方米,左右护岸延长247米,还有码头工地和仓库各一处。码头沿河排列,以美国松木桩夯实。
    太古码头停泊船只均为英国轮船,可通往上海、天津、香港及英国等地。当时经理由英国籍的一个遗孀担任,聘用中国人协理事务。"九一八"事变后,英籍经理回国,由中国人代任经理,当时业务处于半停顿状态。据史料记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公司财产连同码头被日本人冻结。"九一八"胜利后复业,将公司房产、仓库、码头租给华东贸易行。
    传说:太古轮船公司当时有轮船99艘,每当增加到100艘时便沉没一只,始终如此。有人说英国人侵占营口是达不到最后日的。实际上据史料介绍,太古轮船公司有轮船13艘,其中有新福号、福泰号、德安号、海光号等。从码头装运出口的货物有药材、煤炭、杂粮,而进口的货物有白面、日用品、煤油等都是些本国过剩的产品。
    太古轮船公司招收的工人最多时达300余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接收码头,对码头工人进行剥削和欺压,工人每天干十来个小的活,收入却很少,而且又被把头、班头、管帐先行克扣。开资时不给现金,而只发给折合成价格的粮食票,当工作用钱时,拿粮食票兑换现金可又低于现金。码头作业条件十分艰苦,而且设施也很简陋,时常出事。有一年入冬辽河将要封冻进,工人们装卸货物,船与码头中间由浮桥板相接,桥板宽只有一尺左右,一走三晃,嘴里还叼着筹(用来计算数字的凭证,用竹子或木条做成)。由于货物太重,桥板不牢固,工人们脚下没踩稳,连人带货一齐掉到冰冷的水中。20世纪20年代末期,太古码头曾是中共营口地下党的宣传活动点。1928年6月,中共满州省委派邹立孟到营口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发展党员,组织工会。邹立孟到太古码头后以卖香烟、给工人水喝为掩护,经过他的努力和发动,营口地下党的工作在太古码头展开,码头工人在他的宣传组织下多次罢工并同码头船主进行斗争。
  • 附件:
  •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