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

市情研究

首页 > 科研工作 > 市情研究

营口地名趣谈系列之八

[发布时间:2014-06-09 14:35][阅读次数:次]
营口文化源远流长,营口变化日新月异,留住往事的记忆,加速营口率先崛起。
营口地名趣谈系列之一:
小车行
    小车行遗址位于现营口辽河南省商场路南新华路北端。据老营口人讲,小车行初设时空场面积约500平方米。因专门用小车拉脚做生意的车夫们集聚在此处,使这里成为拉脚、雇车的行市(并不是交易车的场所),故而得名。
    清末小车行始成,该处是走亲访友、结婚以及办其它中雇车的定点场所。每天清晨,车主们赶着车到小车行等候雇主,开始末天的拉脚生意。小车,也称小车子,是当时城乡往来的一种交通工具,由驴、骡驾辕,车身由两个木制铁皮轮支撑,上有蓝布为篷,以作遮风挡雨之用。拉车者皆为一般市民,乘车者多为商贾士绅,也有办急事的普通市民。还有包月车的,就是把车夫找到家中随时听用,按月付费,这多数是有钱人家。
    本世纪20年代后,有了洋车(人们称东洋车),双轮,比普通轮稍大,车把较长向前延伸,人在车把间拉车。另外还有脚蹬三轮车等。车夫拉脚主要在市内,收费不一,根据路途远近而定,始发站便从小车行起程。当时的小车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非常热闹,是埠内较繁华的地方。
    解放后,小车行地名也成为人们记忆的事了,从此再也找不到小车行的踪影。如今此地已盖成楼房。
 
咸春堂
    咸春堂是营口最早的药店之一。因始创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的春天,故取名"咸春堂"。
    咸春堂曾经分为"西咸春堂"(又长称咸春堂老药店),遗位于现宝和堂药店隔路东北处;"中咸春堂",遗址位于现市第十四中学东侧、宏伟照相馆处;"东咸春堂",遗址位于现红光理发厅处。现在的咸春堂则是后来三家合为一处的"咸春堂",其地址位于营口人民电影院南胡同口东侧。药店坐北面南,二层楼,建筑面积140平方米。
    几经搬迁,几番更名,曾于1956年改为医药门市部,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营口市东方红门市部,1987年3月才恢复"咸春堂"。
    该药店经营独特,自始至终既有中医师坐堂诊病,又同时兼有柜台售药。早年,李天修、侯景山曾为掌柜,后来又有李福堂、陈汉卿、孙秀香等几任经理。先后有营口埠颇具名望的高愈明、徐向春、徐冠一、李洪武等为坐堂中医。医治多种病症,主要以诊治妇女病、肾炎、风湿病最为拿手。咸春堂在经营方面用心颇深,他们为扩大生意创好的名声,努力钻研医道和开发新名牌药,争招名医坐堂,并主动帮客户装卸药品,尽力为患者着想,为患者诊病时专用良药,对买药人进店先打招呼,对老人来店主动出栏柜迎接送出,为来店者准备座椅,热情让座。药店始终遵守"和气生财"店规堂律。由于名医技术高超,医德高尚,售药真诚,深受人们信服,治病求医者接连不断。咸春堂在营口家喻户晓,名声传至东北三省及江南和海外。许多南方药商行客曾慕名前来采药购药,甚至台湾集元药行"也派人来此堂坐"内寓"。
    咸春堂,当时还配制加工、出售药品、药材,有丸、散、膏、丹、剂、片等多种。最著名的有阿胶,销往江浙等地。名传国内海外。本世纪80年代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该店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新药特药不断增加,有中成药、中药材,玻璃器械、医药备品等多达1400种。仅1992年销售额达60万元,曾多次荣获营口市物价信得过单位。
  • 附件:
  • 视频: